本報記者 楊智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能源”熱詞再度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特別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并對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加快新能源發展和儲能設施建設等提出明確要求。
如何實現能源革命,傳統化石能源與新能源如何融合發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聯合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安全與海洋工程學院教授張來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學院教授李根生共同提出關于加強能源超級盆地建設的建議,呼吁要立足我國實際,加快建設能源超級盆地,探索“化石能源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模式。
能源超級盆地具備化石能源儲量規模和生產能力大、新能源規模化生產與利用成本低、儲氣庫儲能庫規模和數量多、規模化碳捕集和地下儲存能力強、基礎設施和管網系統相對完備等特點。戴厚良表示,擁有豐富的化石能源資源、低成本的新能源、規模化的CCS/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能力的“能源超級盆地”,具備建設多能互補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實現源網荷儲高效匹配的優勢,將成為引領能源革命、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主力軍。
“目前,我國能源超級盆地建設尚處于企業自行謀劃階段,組織協調難度大、政策不匹配等問題比較突出,亟待從國家層面統籌解決。”戴厚良表示,我國在能源超級盆地建設上主要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盆地內跨省區跨行業跨企業協調難度大。潛在的能源超級盆地通常橫跨多省區、多行業、多企業,僅靠個別企業自發組織協調難以滿足各方競爭性、排他性的利益訴求,無法實現能源超級盆地的最大優勢——協同。二是現行產業政策不利于能源超級盆地建設與多能協同開發利用,解決產業融合新問題能力有限。化石能源、新能源、“雙碳”業務的發展分處不同賽道,發展步伐呈現非同步性,而針對多能融合開發與協同利用的整體性、體系化政策尚未出臺,多能融合的創新行為難以獲得經濟效益,能源超級盆地建設無法實現綜合能源供給體系的一體化效益,不利于引導資源支持相關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針對這些問題,戴厚良建議,加快將能源超級盆地建設上升到國家層面。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牽頭成立能源超級盆地建設委員會,負責能源超級盆地建設頂層設計,會同有關省份、能源企業,統籌制定能源超級盆地建設整體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發展目標與路線圖,部署安排產能建設、科技攻關、政策支持等相關重點任務,有序推進能源超級盆地建設。
立足我國資源稟賦的實際情況,戴厚良建議,在鄂爾多斯盆地率先打造能源超級盆地碳中和示范區。鄂爾多斯盆地內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二氧化碳源匯匹配優勢顯著,具備建設成為能源超級盆地的資源基礎;盆地位于我國內陸腹地和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主干道,是西氣東輸、陜京1~4線等15條能源主干線交會地,也是落實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主陣地,區位優勢突出。他表示:“率先在鄂爾多斯盆地打造能源超級盆地碳中和示范區,對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推進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增進區域內民生福祉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較強的示范效應。”
此外,戴厚良還建議,在國家能源超級盆地建設委員會領導下設立鄂爾多斯國家級能源超級盆地碳中和示范區管理委員會,負責示范區內具體的組織協調工作,加強盆地建設的跟蹤和動態分析,對接國家部委、地方政府的發展規劃,補充完善相關產業政策,推動出臺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多能融合開發,油網、氣網、電網、碳網等多網聯動的具體政策,實現多產業鏈一體化建設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