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港澳>港澳傳真
香港之創科,可在大灣區內補短揚長
如何利用創新科技推動新產業,而又能與大灣區聯動發展,于香港而言,是一門大學問。
在創科領域中,香港本身具有卓越科研水平。若科研成果成功轉化并在當地生產,香港可以包攬上、中、下游的經濟產出,從而實現“一條龍”的全面經濟效益。同時市場亦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為年輕人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機會。
這個想法與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方向相對一致。近年來,特區政府一直在強調“新型工業化”發展。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一上任,便將創新及科技局改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對香港的定位——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讓創新科技成為推動香港經濟高質量發展、扭轉產業結構失衡的新引擎。2022年底,特區政府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也明確指出,制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將會是創科發展及“再工業化”的重要指標,期望能在10年內將有關比率由目前的1%回升至10%。
另外,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在過去兩份施政報告中,也公布了多項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的措施,包括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成立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并啟用微電子中心、加速建設超算中心,以及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等。
下游產業向來是香港創科發展較弱的環節,因此政府制定多項政策去推動下游產業,目標是促進“新型工業化”發展。但香港生產成本高企,不是所有制造生產都適合在香港進行。再加上“僧多粥小”,土地條件制約大,香港不能墨守成規。
繼續以“前研后產”模式作業,要注入創新元素,與大灣區城市以至全廣東合作,依然是好的出路。香港擁有一流的大學,在基礎研究上表現卓越;深圳在應用科研方面實力強勁;廣州則是生產制造重地,也是全國產品的集散地,港、深、廣三地正可優勢互補。香港進行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再由深圳制作原型系統并進行測試,最后交予廣州進行量產。業務達至一定規模便可考慮回港融資,進軍全國甚至國際市場。香港在整個產業鏈中,角色依然非常重要,體現成本效益最大化。
另外,“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建設八大中心,當中除了國際創科中心之外,還有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香港一向為亞洲的重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香港法制健全、能與國際接軌,在知識產權保護及相關專業服務上有很大的優勢。在創科產業鏈中,香港如能進一步推動知識產權貿易,將能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
在推動“新型工業化”一事上,特區政府多項政策已經制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希冀新田科技城(包括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提供所需要的用地,業界傾巢而出,重塑香港制造業,共同推動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黃錦輝,系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