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4年第一期
借古開新
主持詞:
在人們的習慣認知中,理工和藝術存在著較大的區別。一般認為從事理工者性格相對比較理性、嚴謹,擅長邏輯思維,注重科學實證性。而從事藝術者則被認為更富于想象力,思維活躍、發散,善于發現美,善于追求個性。其實,工學和藝術并非完全對立,由理工轉藝術或由藝術轉理工或二者兼擅皆不乏其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劉燦銘先生即是其中一位佼佼者。燦銘先生早年曾以高分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大學期間即對書法藝術情有獨鐘。畢業留校后更是對書法進行了系統研習,在不到三十歲時就榮獲了全國書法大獎。燦銘先生一貫注重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他將古人的書法精髓與現代藝術理念及個人審美情調融會貫通,從而形成了大巧若拙、醇厚超逸、既古且新、天真爛漫的獨特風格。其作品兼收并蓄,不僅有篆書的圓厚、隸書的寬展、楷書的穩重、行書的流暢,更多地吸收了敦煌寫經體的營養,充分體現出他對審美格調的自我把握和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燦銘先生在書法實踐和組織管理的同時,藝術理論研究亦頗有建樹,曾出版《中國現代書法史》等著作,另有數十篇學術論文問世。正如其導師王冬齡先生所言,一個具備時代精神的書法家應當做到三點:第一,要真正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真諦;第二,要具備時代性的藝術修養;第三,要有戛戛獨造的膽識和氣魄。這可以看作是對燦銘先生的真實寫照。
欄目主持:全國政協委員 張 繼
一庭萬卷聯(書法)-劉燦銘
魯迅先生在談及中國新文化理想時說:“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這種對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的觀念,表現在劉燦銘的書法中,即是借古開新。通觀燦銘兄的書作,我們或可說“借古開新”是其書法創作的“辯證法”,以古為師,深入研習傳統經典,續其血脈,又鑒古觀今,在古與今的碰撞中,別開新面。某種程度而言,他是一個清醒的歷史主義者,既不執古繩今,亦不執今律古,而是法古不泥于古,取今而不限于今,故能從容不迫佇立于時風之中,也為后來者提供了一種既正且新的模式與通道。
展覽展出的是燦銘兄近年來創作的六十余件書法精品,諸體兼備,臨創結合,既有尺牘小品,亦有鴻篇巨制。其中臨摹歷代經典作品二十余件,占作品總數的三分之一,充分體現出燦銘書法創作中一直注重的“借古開新”的整體風貌。所謂“借古”,是他對傳統經典進行了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習,既是孜孜矻矻的追求,也是一種恒久的堅守,這點我們從展出的臨摹作品中可以約略窺得一二,既有金文、漢碑、唐楷等金石碑刻,亦有簡牘、敦煌遺書等新文物資源墨跡,更囊括了“二王”、蘇軾、米芾等傳統經典帖學。淵遠的傳統書藝,在燦銘筆下呈現出深廣、嫻熟之氣,無論是大草的縱橫開闔,還是小楷的方寸圓融,他皆得心應手,揮灑自如。因此,燦銘兄的“借古”,首先是借古人的筆墨正本清源,尋獲書法的尊嚴,故而還以古法借鏡觀形,崇書法之正道,揚時代之正氣,為人從藝追求一種“大境界”與“大氣象”。
蘇軾《子野出家帖》(書法)-劉燦銘
但是,“古”并非凝固、一成不變的,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借用德勒茲的流動與生成理論,書法也必須與活生生的現實,與個體的生命進行對話和排列組合,才會生成一種全新的可能。因此,所謂的“開新”是指燦銘的書法取向源于傳統,又不囿于經典的光環。從選擇上看,燦銘是理性的,因其“借古”,故而具備極強的“出新”能力。但他并非要破舊立新,而是借助對傳統經典的廣泛學習,采取新的排列組合,通過不斷變通與疊加,使傳統經典審美呈現出新的面貌。在數十年的書法研習中,他一方面不斷從新出土的書法文獻中獲得審美上的體認,另一方面也從當下的時代景觀中分析、記錄各種風向與變化,從而構建自身書法藝術的主體性。在這種主體性的形成過程中,燦銘始終保持著對“歷史審判”的清醒認識,從而避免了一味追求精巧與文雅。他以獨到的眼光取傳統之精華,并與今人審美追求融合,創造出了具有鮮明時代印記與個人特征的書法風格。
杜甫《題畫詩》(書法)-劉燦銘
燦銘書法的“開新”還有一層意思,即避免陳陳相因,從書法與現實的不同角度,尋找屬于個體的藝術密碼,進而獲得一種差異性與生命力,而獲得這種生命力,必須與“今”為謀。無論是敦煌寫經,還是“二王”“蘇黃米蔡”,燦銘借古之名而把書法還原為一種活生生的當代文化,從中領受一種全新的當代生活,從歷史走入當下,從彼岸走向此岸,既豐富了傳統,又將書法從象牙塔中解脫出來,走向真切的人間。如果說“借古”是回到書法的原鄉,那么“開新”則是一次次回到當下的具體行動,是以敏銳的審美力構造一種新的文化生命系統。這種當下性,不僅表現在書寫內容上,兼顧古今中外文化典籍,也表現為生動的現場感。雖然從這些臨寫與創作中,我們可以窺見久遠而幽深的書藝源頭,但在郁郁的筆墨之外,我們又看到了一種彌漫性、某種懸置的狀態、流動的精神,幽遠、樸茂、古拙,總之,意趣淋漓,既取法正宗又似乎溢出了原有的邊界。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書法)-劉燦銘
為什么這些帶著獨特書寫性質的作品,會擊中我們的心靈?這首先是一種不拘一格的審美態度,當一種藝術被約定俗成的模式固定之后,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標本性質,因此即便臨帖,他也不單單追求形似,而是鮮明地烙上了個體獨特的劉氏印記,一種精神的紋路,那是書家特殊的個性與靈感的注入。從書法本身的發展來看,其“真”與“美”的規則也處于一種流動之中,那些無名的寫經,那些不為人知的簡牘,似乎也從另一個方面緊緊抓住了我們的心。燦銘醉心于這些“誠”與“真”之物,而不僅是約定俗成的“好”,因而能夠更加純粹地接近生命中那些習焉不察的“美”,下筆具有了天然的機鋒,此時,書家更接近于赤子,而遠離了身份的焦慮。
由此,燦銘的書法較多地呈現出一派天真的氣象。所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把線條從刻意求工中解放出來,進入神游天地的境界。縱觀藝術史,從藝術家的晚期風格考察,天真者多,匠氣者少,更多地表現個體的心性,而心性,又從藝術砥礪與人生修為中來。燦銘的書法語言,舍棄了很多的修飾與累贅,這并非是離群索居,而是找到了心靈深處別樣的呈現方式。維特根斯坦說,“想象一種語言意味著想象一種生命形式。”燦銘書法的特殊造型,乃是為了進入自由與純粹的精神世界,既和盤托出真實的心靈,又在當下與藝術碰撞的層面,極簡地、直截了當地融入當代生活,且豐富了書法的審美意蘊。
劉熙載《融齋自敘》(書法)-劉燦銘
《周易》有云,“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傳統樣式的書法在與當代精神生活的藝術融通中,借古開新尤為重要,借古不是復古,開新也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奉天法古”“奉常處變”。燦銘的書法觀其實是一種多元、辯證的歷史觀,正因如此,他的書法不拘囿于某一種觀念,而是將生命作為藝術品,在歷史的過渡與中間地帶,尋找一種詩意棲居的“生命風格”。他的創作、理念、思想與生命互為一體,始終處于一種兼收并蓄的延展狀態,縱浪大化中,坐看云起時。
百喻經選(書法)-劉燦銘
劉燦銘
江蘇靖江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博士,師從王冬齡教授。現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民盟江蘇省委副主委,江蘇省文聯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職工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政協書畫室副主任,江蘇省第四屆“紫金文藝獎章”獲得者,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名師,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審專家。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南京書畫院院長,江蘇省政協常委。
作品入選“全國第五、六、七、八屆書法篆刻展”,其中第五屆獲“全國獎”;作品特邀“全國第十一、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作品入選“全國第四、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其中第四、六屆獲獎;多幅作品被國內外美術機構收藏,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書法展;出版有《中國現代書法史》等專著,發表論文三十余篇。
責任編輯:楊文軍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