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會議新聞
聚焦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言資政
——全國政協“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雙周協商座談會綜述
金融是“國之大者”,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
前不久中共中央召開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年第一課”再次聚焦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深刻闡述了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新時代新征程金融工作怎么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
1月29日,全國政協“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雙周協商座談會在京舉行,政協委員圍繞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等問題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負責同志深入協商,助力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
金融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為籌備此次會議,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調研組在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勇率領下,于2023年12月赴廣東開展了實地調研,充分了解金融發展情況。
“從調研看,金融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總體展現良好勢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易綱表示。這個觀點也是調研組的基本判斷。
調研組認為,經濟好是金融穩的基礎。堅持經濟和金融一盤棋,堅定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維護金融機構的財務健全,切實把增加社會資本金投資放在重要地位,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
在雙周協商座談會現場,與會委員圍繞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暢所欲言——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建議,要加快構建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標和評價體系。
“金融高質量發展要處理好與實體經濟、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之間的關系,實現‘四合一’的一體化發展。”楊成長說,構建金融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的目標,是轉變金融機構發展理念,使其更多從實體企業的需求出發進行業務創新,對于推進金融強國建設意義重大。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趙爭平從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持續提升制度的包容性、適配性的角度提出,要加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促進投融資動態平衡,推動社保基金、各類養老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以壯大“耐心資本”。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要求數字金融要把握機遇、重視安全,金融機構要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和競爭力。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董事長白濤認為,數字金融是一個生態系統,建立健全適應數字金融發展的法律體系、加快完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加強數字金融監管、支持金融機構提升數字化水平等同步推進。關于養老金融,全國政協委員、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金李建議優化現有個人養老金試點,增強制度彈性,以提高個人繳存積極性。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大有可為
融資便利度是金融是否能更好服務中小微企業的重要標桿。在不少委員看來,隨著近年來金融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中小微企業融資貴問題得到較好解決。由于中小微企業融資具有“短、小、頻、急”特征,融資難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主席唐良智在調研中發現,金融在服務中小微制造企業、科技型企業和優質企業“走出去”等方面仍有不足。他建議提高中小微制造企業融資便利度,提高科技型企業金融支撐力,提高優質企業“走出去”金融服務保障,助力實體經濟行穩致遠。
“要進一步豐富貸款品類,開發‘設備貸’‘采購貸’‘租金貸’等定制化金融產品,滿足中小微企業多樣化資金需求。”全國政協委員、恒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浩然建議,推廣銀行智能風控體系建設模式,依靠大數據掌握企業信用狀況,讓數據在金融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
如何鼓勵投資機構加大對科技型創新企業“投早投小”的力度,支持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認為,中小創業投資機構是“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主力軍,首先要落實對創業投資基金的差異化監管,同時促進風險投資資本良性循環,提高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銀行董事長林罡建議,要推動中小銀行創新轉型發展,唯有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特色,專注“小而美”,持續完善支持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鄉村振興產品服務體系,差異化經營、專業化發展。
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必須雙管齊下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背景下,統籌好發展與安全,對金融來說尤為重要。
防范風險是金融工作永恒的主題。“要將金融業務特許經營的原則落到實處,建立統一的非法金融監測預警平臺,明確監管責任歸屬,讓‘管行業必須管風險’的要求落到實處。還要持續加強宣傳教育。”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何杰表示。
林罡認為,要完善中小銀行股權結構,推動股權多元化,強化主要股東在資本補充和處置風險方面的責任。優化中小銀行公司治理,明晰主要參與人員的職責,加大對中小銀行股東穿透式監管力度。
擴大對外開放是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在金融領域先后推出50多項開放措施,境外24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在華設有機構,全球最大的40家保險公司有近半數進入中國市場,為我國金融事業發展注入了蓬勃活力。
“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持續體現對外開放決心。”立足內外形勢變化,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懿宸認為,要支持合格企業赴港上市,使得內地與香港相互補充、有機結合。
全國政協委員、國泰君安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主席閻峰從部分發達國家以立法推動社區融資做法與經驗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探索通過立法推動區域金融發展,以金融支持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投資開發,從而創造內循環亟須的結構性增長機會。”閻峰還表示,參考國際經驗,可以推動機構投資主體采取更為積極的投資政策,提升股票投資比重,成為資本市場穩定的壓艙石。(記者 包松婭)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