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4地方政協全會掃描>實時新聞
產業園區是優化營商環境“最后一公里”
廣西政協委員為深化產業園區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支招
人民政協網1月31日電(記者 肖亮升)“進一步優化產業園區發展的定位和布局,避免園區之間同質化競爭,引導各地產業差異化、錯位發展。”“創新服務模式,堅持數字賦能,實現‘零跑腿’,提升要素獲取便利性;降低審批辦事成本,實現‘低費用’,提升滿意度;堅持有訴必解,實現‘零投訴’,體現責任擔當。”……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期間,委員們聚焦“全力深化產業園區、財政等重點領域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議題開展討論,提出意見建議。
“強產業的主戰場在園區。”鄧塘建委員建議,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新布局,推動區域重點產業布局協同,深化產能合作,加強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融通發展,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RCEP”疊加效應,圍繞廣西重點發展的15個產業鏈,明確產業主導方向和配套方向,構建“主導+配套”的產業鏈精準招商機制,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吸引更多龍頭企業落戶,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產業拓展首選地和先進生產力延伸區。
針對當前產業園區培育發展中存在的體制機制不夠靈活、主導產業不夠強、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王亮委員提出,加強服務保障,設立企業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創業指導、法律援助等服務;簡化審批流程,健全審批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機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建設和運營,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加強產業協同發展,鼓勵企業成立產業聯盟,推動企業之間的技術創新和資源共享,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提高園區整體競爭力;邀請更多央企牽頭,探索運用基金入股、參股、混改、合資運營等模式,參與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投資建設,共同探索項目融資保障、招商引資和產業導入,共同推動廣西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產業園區作為企業經營的承載平臺,是優化營商環境的‘最后一公里’。”李秋艷委員表示,鼓勵沿邊臨港產業園先行先試改革措施,真正實現“園區事情園區辦”。發揮“互聯網+政務服務”,持續推進智慧政務工程,重構行政審批和政府服務流程及標準,打通政府部門內部之間數據孤島,有效提升優化服務效能。大膽打破部門利益化格局,穩步推進中介機構健康發展,堅持推進政社分開,完善中介市場清退淘汰機制,倒逼中介機構提高服務質量。
“全區營商環境整體水平實現明顯提升,但部分企業還面臨著項目審批進度慢、銀行貸款獲批難、政策兌現不及時等問題。”柯梅委員認為,要進一步深化投資審批制度,加快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推動項目管理由“先批后建”轉向“先建后驗”。開展區域性統一評估,對符合整體規劃和功能定位的投資項目直接應用統一評估成果,有效縮減項目審批時限。依照法定程序向園區下放經濟管理權限,實現“園區事園區辦”。進一步加快惠企政策兌現,實現惠企政策“直達快享”。發揮“實體經濟服務員”作用,暢通企業反應訴求渠道,協調解決企業問題,推動惠企政策兌現到位。
曹崇俊委員呼吁:“優化制度,建立容錯糾錯機制,以支持干事創業、鼓勵改革創新為導向,營造干事創業的氛圍;創新人事管理體制和薪酬制度改革,引入優秀人才,競爭上崗,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薪酬分配機制,將園區發展考核與員工獎懲機制等直接掛鉤,激發園區干事創業活力。”
“建議有關部門加強服務企業招才引智、人才培養的工作平臺建設,有效推動政企、校企聯動,建立健全人才數據庫及信息管理平臺,為企業精準引才提供數據和平臺支撐。問計于企,深化市場改革,強化法治化支撐,切實幫助經營主體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優化營商環境。”李愈盛委員說。
劉文定委員建議,加強引導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通過多種渠道宣傳民營企業的重要作用,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不斷加大對特色領域民營經濟主體的專項扶持,培育出一批創新能力強、業態模式新、質量品牌優、管理水平高、國際融合好的優質民營企業。開展解決民營企業突出困難和問題攻堅行動,集中破解影響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切實增強民營經濟人士的獲得感。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