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忠誠守護的地方
思想鑄魂 鐵心向黨
——走進武警遼寧總隊錦州支隊凌海中隊
走進武警遼寧總隊錦州支隊凌海中隊,一股強烈的戰斗氣息撲面而來:一樓大廳電子顯示屏循環播放戰斗格言,戰士水杯上張貼戰斗警句,營區廣播定時播放系列強軍戰歌。濃厚的戰斗氛圍令人熱血沸騰,讓記者感受到,這就是軍營!
這是一個榮譽滿滿的武警中隊,連續75年實現安全發展,連續59年保持先進,連續25年被評為基層建設標兵中隊,榮立集體一等功2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13次。
時空變幻,穿越半個多世紀的云煙,這個中隊緣何能夠讓榮譽永遠鮮亮?記者走訪武警遼寧總隊錦州支隊凌海中隊,破譯他們書寫奇跡的密碼。
紅色傳承 鐵心向黨
有一個紅軍傳統,傳承了75年;有塊信仰高地,堅守了75載。那就是“鐵心向黨”。
凌海中隊前身可追溯到1948年,75年的風雨歷程,歷經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洗禮,經受抗洪搶險、執勤處突等急難險重任務錘煉,一代代官兵忠誠奉獻、無私無畏、團結奮斗,在新時代強軍事業中不斷成長。
走進中隊榮譽室,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一把勺子”。在遼沈戰役攻打錦州的戰場上,
為了給前方官兵和支前群眾送糧,8名戰士腳穿草鞋,步行90余公里,攜帶600斤糧食,沿途一勺一勺分給群眾,而他們卻舍不得吃一口,只是靠喝水充饑,演繹了軍民團結一家親的佳話。
“英雄一排”的故事至今鑲嵌在凌海市軍事志上、刻印在每位官兵心里,成為中隊建設發展的精神之源。1953年9月19日晚,中隊負責看押的監犯企圖暴獄。面對突發情況,中隊官兵迅速集結,時任指導員趙清真率先沖入人群,擋在被困戰士面前,與暴獄人員殊死搏斗,最終成功平息事態,展現了中隊官兵英勇頑強、團結無畏的戰斗品質。
1971年8月15日,目標單位西側圍墻因連日暴雨開裂坍塌,形成寬2米的缺口,中隊主官帶領官兵“一柄鋼叉守監墻”,肩并著肩用身體筑成人墻,連續盯守7天7夜,這期間監犯多次企圖脫逃,但始終沒有越過圍墻半步。
這樣的故事很多很多。75年來,經歷戰火硝煙洗禮,經過和平環境打磨的“鐵心向黨”四個大字,始終熠熠生輝。用官兵的話說,“這是凌海中隊的根,是凌海人的魂,守不住就會失魂落魄,丟掉了就會變質變色”。
凌海中隊鐵心向黨的隊魂,在接力奔跑、接續向前中傳承發展。巨大的榮譽面前,黨支部一班人沒有固步自封,認真總結提煉了中隊“英雄一排”為國捐軀的忠誠史、5次成功處置執勤險情的戰斗史、艱苦創業爭創一流的奮進史,幾十年如一日開展“學好三史、賡續血脈”活動,堅持干部到任上好“接力課”、新兵下隊上好“勵志課”、老兵離隊上好“榮譽課”,讓“隊興我榮、隊衰我恥”在官兵頭腦中深深扎根。
凌海中隊官兵在培塑品格、追求境界的征程中秉持著老實、扎實、踏實的精神。他們始終把講規矩、守紀律這條底線作為努力和追求的起點。
新兵黃韻周下隊第二天就遭遇了尷尬事。吃飯習慣剩飯剩菜的他,那天吃完飯端著盤子愣是轉了幾圈都沒找到傾倒的地方,從此以后,勤儉節約、愛惜糧食成為他一生的軍旅印記;當了2年圖書管理員的張慶磊,總覺得自己很沒“存在感”:中隊的圖書沒有借書卡,無需提醒歸還,卻從未丟過一本書;建隊幾十年來,無論是住在老營房,還是搬了新營區,中隊的下水道從來沒有堵塞過……點點滴滴,折射著凌海中隊“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的認知底線與行事風格。
人民軍隊光榮傳統是激勵團結奮進的豐厚營養。中隊駐守在英雄城市錦州,紅色資源就在“家門口”,新兵下隊第一課就是參觀遼沈戰役紀念館,官兵走出營門10多分鐘就能到達蕭軍紀念館,中隊通過紅色講解員義務講解、開展英雄城市英雄兵故事會、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講傳統等多樣形式,讓官兵在耳濡目染中感悟革命先輩意志品質,激發投身強軍實踐的內在動力。
強軍思想 融入靈魂
“強軍事業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風險和挑戰的遠征,必須堅持用習近平強軍思想引領航向。”武警錦州支隊政治工作部領導說。
“軍人血液里流淌著信仰與忠誠,危難時就會舍生忘死、勇往直前……”新兵剛下隊,一場別開生面的“傳承紅色血脈,賡續紅色基因,投身強軍實踐”大討論就在中隊火熱展開。討論中,上等兵馬杰用自己的成長經歷告訴大家:在凌海中隊這個紅色熔爐里,每名戰士都能淬火成鋼。剛到中隊時小馬就暗下決心要干出一番名堂來,但高強度訓練帶來的不適應,讓小馬打起了退堂鼓。
“遇到困難就打蔫兒,不是凌海中隊的作風。”中隊長張晨找到馬杰,給他講起部隊抽調一個排的兵力擔負抗美援朝前線轉運物資和搶救傷員警衛任務中,面對槍林彈雨,全排30余人沒有一人后退,最后全部壯烈犧牲的壯舉;講述戰士謝天禹參加上級軍事大比武時,大腿不慎被劃出一道血口子仍堅持完成比武的故事……
這一個個故事令馬杰的內心受到極大觸動,在心里種下了站排頭、爭第一的種子,成為激勵他不畏艱難、奮勇向前的精神動力,不僅年底被評為優秀士兵,還影響帶動了很多戰士。馬杰說:“今天的榮譽是靠革命先烈一場場硬仗打出來的,這種‘一人敢死則百人敢戰,百人敢戰則萬人敢從’的戰斗精神我們要代代相傳。”
學思想、用思想是中隊建設的一大優勢。這些年,中隊廣泛開展“三餐文化”活動,引導戰士人人上講臺,用兵語、話兵心、談兵情,講好中隊故事、當好凌海傳人,官兵不僅是中隊光輝歷史的講述者,也是黨的創新理論的傳播者。2020年以來,中隊官兵自發組成“紅肩章”宣講隊,作為支隊特色文化品牌,培養理論宣講員15人,在主題教育中為2000余人宣講。
一個人如果沒有忠誠信仰,就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中隊針對手機網絡和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各種“雜音”“噪音”,廣泛開展“面對非議怎么辦、愛黨護黨怎么做”討論交流活動,鼓勵大家勇敢澄清曲解非議、批駁污蔑攻擊。
和平時期,軍刀雖未出鞘,但思想交鋒從未停息。中隊黨支部常態組織“強軍思想引領我成長”演講比賽、“強軍路上當先鋒”等大討論,廣泛開展“學戰史、唱戰歌、當尖兵”活動,從練思想、練作風、練膽氣、練技能等方面,著力培養官兵過硬的戰斗作風。
如今,人人思想上求進步、個個素質上求過硬,成為凌海中隊官兵的真實寫照。2021年12月,在中隊官兵的一起努力下,中隊被評為武警部隊“四鐵”先進單位。
戰斗精神 永存血脈
“北側監墻有異常響動……”哨兵李金炎發現情況后,立即向當班網絡查勤員馬明報告,馬明一邊鎖定北側監墻畫面,一邊向作戰勤務值班員報告并果斷按下報警電鈴,三人應急小組迅速趕至北側監墻進行先期處置,后續分隊緊隨而至,僅用兩分鐘便對監區外圍形成封控態勢。
“險情”為啥處置得既好又快?在中隊蹲點的大隊長曾進道出了其中“秘密”:戰斗精神表現在戰時、培育在平時、關鍵在養成。中隊把戰斗精神培育融入部隊戰備訓練、官兵站崗執勤、日常養成的全過程,健全完善了合力培育、定期考評等機制,增強了戰斗精神培育的系統性和科學性。
一場寒流過后,凌海市最低氣溫降至零下10攝氏度。置身于訓練場,雖說已穿上厚厚棉衣,但一陣寒風襲來,還是禁不住打著冷顫。筆者注意到,此時中隊正組織捕殲戰斗課目訓練。一名戰士在搜索過程中不慎摔倒,右手掌被樹枝刺破鮮血直流,但他始終沒有退縮。
大風陡起,氣溫驟降,寒風像刀子一樣割著人的臉,筆者本以為可以帶回休息,誰知,體能訓練課目又隨之展開……
中隊著眼青年官兵的個性特征,把競技體育、對抗游戲、闖關活動融入日常訓練,精心設置復雜情況、布置障礙,通過不斷破障、克服困難、勇闖險關,引導官兵時刻緊繃戰備之弦,鍛造打贏本領。他們還積極發掘身邊典型,把這些典型的簡要事跡和照片張貼到“榮譽墻”上,引導官兵學典型、當先進,叫響“平時敢流血,戰時敢拼命”“當兵不怕死,怕死不當兵”等戰斗口號,讓戰斗精神深深扎根官兵的靈魂深處。
堅強戰斗堡壘是官兵眾志成城的強大磁場。支部過得硬,團結有保障。中隊常態開展“支委打頭陣、黨員作表率”活動,支部一班人既有發聲的音頻,更有行動的視頻,堅持讀懂兵心、貼近兵心、溫暖兵心,團結引領全體官兵成為一塊堅硬的鋼鐵。春風化雨、點滴入心是匯聚官兵力量的情感基礎。澆花要澆根,帶兵要帶心,不會帶兵就去愛兵。在中隊,戰士有困惑難題、所有干部骨干都是兄長朋友,官兵集訓或是住院、干部串休回家必去看望……這一個個不成文的規定,便是中隊干部骨干愛兵的鐵律準則,已經成為“下意識”的行為,使中隊官兵團結牢不可破。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