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人物
教育需要多點長期主義
——訪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
王成斌(左二),現任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兼任江蘇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歷任常州市副市長兼常州科教城黨工委書記、常州市委常委兼統戰部部長、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主要從事經濟社會學、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兩會”期間,曾圍繞進一步完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機制、打贏對美高科技人才爭奪戰等提出提案建議。
要讓教師靜下心來搞教學,讓科技人員靜下心來搞科研。現在各種各樣的評審、考核、活動太多,把大家都綁在一個快速旋轉的戰車上。各高校忙著去爭搶新計劃、新項目,看似很熱鬧,但推進、落實的精力就不夠了。
——王成斌
為推動全黨全社會和各級政協委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并在實踐中積極貫徹執行,本刊特別推出了“教育強國建設委員說”欄目,該欄目邀請各級政協委員特別是全國政協委員發揮委員優勢,結合自己的親歷性實踐,聯系界別群眾的關切,從輿論關注的熱點問題切入,與本刊記者和讀者一起共話教育強國建設。欄目開設以來,委員們參與踴躍。
本期特邀對話嘉賓: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
▲ 關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據報道,不久前,生物學家顏寧在微博上表達了對優秀高校畢業生的失望。據說,在近期的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試上,顏寧提了一個開放性問題,然而在場同學無一人回答令她滿意。她的問題是,“假設十年后,你已經成為一位能獨立帶領實驗室的博導,你最想探索的科學問題是什么?換句話說,這輩子有什么科學問題或者技術難題,能解答或突破就覺得今生無憾了?”這些同學的課業成績都很優秀,有的人發表過不止一篇論文,為什么卻沒有dream big&aim high?(夢想遠大,目標高遠。編者注)顏寧在微博中發問。
顏寧的失望能否反映當前我國學生的一些現狀?
王成斌: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是一個備受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顏寧教授的失望,與我們以考試為主要手段的選拔制度密切相關。幾十年來,為了保證公平,我們不得不通過嚴格的競爭性考試選拔人才,學生也只能“分分計較”。隨著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大,各類考試規模越來越大,考試分數越來越剛性,造成一些學生“死讀書、讀死書”和“會考試、只會考試”。應試文化也逐漸彌漫到了大學校園,各種考研、考證、考公務員的補習廣告貼滿了廣告欄。在這種環境下,創新能力培養所必需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獲取考試分數的動力和壓力消解殆盡。
這些年,中考、高考、研考等招考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但公平性一直高于科學性。為了分數,不少學校和培訓機構執著于教學生如何正確地回答問題、如何按標準答案回答問題,而不是提出問題、設計問題。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話提到我們要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為實現我國科技從跟跑、并跑到引領的目標,基于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您認為,當前國家層面需要做什么?
王成斌:我們要在三個方面深化改革:
首先,積極探索統一考試之外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機制。像抓競技運動、培育世界冠軍那樣制訂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培養路徑。這些路徑和政策,還將對中小學推進多樣化辦學和培養創新人才起到引導促進作用。
其次,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能力。現在,社會上詬病教育說得最多的就是創新思維培養不夠,乃至從基礎教育就存在這樣的問題。一個人,小時候知識少、能力小,但充滿好奇心和想象力。年長了,學歷高了,經歷多了,有知識和能力了,框框也多了,反而缺了好奇心和想象力。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要通過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考試改革,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科學求證精神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知識、能力增長的同時,繼續保持他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再次,改革高度項目化的遴選、考核、投入機制。這些“指揮棒”助長了高校及師生的急功近利行為。拔尖創新人才尤其是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更需要稟賦和興趣、需要對知識的渴求和對理想的追求作為支撐。雖然這只是少部分人的事,但這種追求很容易被功利性的浪潮所淹沒。應當實施長周期管理、穩定的經費投入和配套政策,盡最大可能讓教師能靜下心來專心治學,心無旁騖地從事教學科研和教書育人工作。
▲ 關于“就學就業觀”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當前遭遇大學生就業難。有專家指出,不僅僅政府系統要關愛,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學生自己也要在觀念上有所改變。對此,您怎么看?
王成斌:確實,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特別是本科教育越來越成為一種基礎性的教育,要特別注重夯實、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價值觀塑造和健康人格的養成,為學生今后的工作或繼續深造打好基礎,讓學生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從實際情況看,高校不少學生畢業幾年、十幾年后并沒有從事自己所學的專業,這固然與社會需求和個人機遇等因素有關,也與高校是否提供了寬口徑的教育密切相關。有時學校里的一門選修課、一次講座甚至某個教師的一句話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選擇和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職業和事業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在我看來,年輕人首先得有一份工作(獲得一份收入),干了一段時間、有了專業能力和資格,便可謂擁有了一個職業崗位,而有了價值實現感才是一項事業。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比較突出。即使不能完全做到專業對口,我們也不妨先找一個工作干起來。任何工作都是一種經歷和磨煉,對今后的成長都是有益的。與此同時,繼續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抓緊繼續學習,尋求新的機遇,實現人生理想。
在一定程度上,經歷比學歷更重要,正所謂百煉成鋼。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今年很多人說,學生志愿選擇受到了網上輿論的強勁影響,甚至影響到了學校的專業錄取。我們的很多家長和考生紛紛找市場上的志愿填報咨詢師,以至于高考志愿填報咨詢市場異常火爆。對此您怎么看?
王成斌:大學的專業設置和學生的專業選擇受到社會需求、個人意愿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市場需求。新世紀以來,計算機、電子信息、機電工程、建筑等工科類專業,國際貿易、會計、金融等財經類專業,外語、文秘、法學等文科專業,都曾供需兩旺,成為熱門專業,報考人數多,就業人數也多。其次是國家需求。對整個國家和社會而言,需要從事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研究的基礎學科人才,需要在野外、一線工作的礦業、農林、工程技術人才,需要全科、精神科、兒科醫生。這些冷門或艱苦專業,報考人數少、高校設置的也少,但社會需求很緊迫。不能說這些專業沒有前途,恰恰相反,由于國家有需求,不那么“卷”,有不少人經過努力,后來取得了很好的發展。三是高校需求。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和供需脫節現象。有些高校不顧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設置了一批“輕軟”專業、低成本專業,導致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強。高校需要像地方調整產業結構那樣調整學校的專業結構和招生計劃。四是個人需求。有一段時間,那些感覺能賺大錢的專業十分熱門;也有一段時間,那些看上去高大上、能夠輕輕松松坐辦公室的專業備受追捧。個人填報高考志愿,要考慮市場需求,要考慮能不能學到硬核的、不可替代的專業知識,還要充分考慮個人的興趣、特長和長遠的發展。
▲ 百年大變局中的優師培養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發生了系統性的重塑,德育為先、藝術體育勞動教育等原來的弱勢領域被加強,這些教育的系統性變化自然對中小學師資培養提出了要求,我想知道,這些要求有無反映在你們的師資培養上?
王成斌: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培養時代新人。目前,各級教育部門推動中小學重視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科學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時間安排、課程設計、督導考核上都有很多新舉措。但這些措施主要還是外部性的,而且我們不建議通過增加考試科目去強化這些課程(會增加學生的考試負擔),最根本的措施是增強教師和校長實施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科學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師范高校作為教育的“工作母機”,我們一直以來都注重在教師教育中積極注入、融入這方面的內容和要求,同時加強這些領域的研究,研發課程、教材、教學標準。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培養優師需要大學本身擁有一批大先生,你們在提升大學本身的師資質量、提升本科生教育質量這方面,有怎樣的努力?
王成斌:源于三江師范學堂、已有121年辦學歷史的南京師范大學底蘊深厚、大師輩出。被稱為現代大學之父的郭秉文提出:“寓師范于大學之中”。南京師范大學既是一所特色鮮明的師范大學,也是一所學科門類齊全、整體水平較高的綜合性大學。全校有1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有41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依托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培養一流教師。南師大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矢志塑造大先生,潛心培養好老師,集聚了一大批國家級人才和團隊。這些優質教育資源,都有利于培養具有“厚生”與“博學”品質,集深厚學科素養與扎實教學功底于一身的優秀教師。我們還通過橫向融合、縱向貫通、協同提升等重大舉措,不斷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力爭為國家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立德樹人、思政創新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您在多個高校工作過,還擔任過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就您在高校的工作經驗來看,您怎么看待“Z世代”(Z世代是網絡流行語,指1995年-2009年間出生的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的一代人)大學生的特點?針對他們這一代,你們的思政課有怎樣的創新?
您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正在實際地參與中國協商民主,有否在學校里開辟渠道創設環境,讓學生也在日常參與中體驗我國特色的協商民主制度?
王成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的歷史使命,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時代在變化、社會在變遷,“Z世代”大學生成長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新世紀、新時代,沒有上一代人那樣經歷物質的匱乏,但卻又面臨無所不在的競爭壓力。他們是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的“原住民”,思想活躍,信息靈通,價值多元。給他們上思政課,不能只講抽象的大道理。要深耕學科體系和理論邏輯,講清楚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道理學理哲理,要立足歷史史實和實踐邏輯,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奔向強起來的奮斗史,要結合青年大學生的群體特點,創新教學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得益彰,才能使思政課活起來,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民主建設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內容。南師大經常通過“書記、校長與大學生面對面”活動、重要事項情況通報會等載體,進行民主協商、民主管理,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達,讓大學生對協商民主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實踐。
▲ 作為委員 心懷國之大者
人民政協報教育在線周刊:您曾說,“作為一名教育界的政協委員,一定要心懷國之大者、情系民之關切,多學習,多調研,多出利國利民的好主意、解決問題的好招數。”當前什么是您關切的國之大者,您在現實中遇到什么樣的挑戰?您的建議?
王成斌:現在,國家正在制訂教育強國建設規劃,將出臺一系列重要舉措,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為一名在基層一線的政協委員,既感到備受鼓舞,也感到責任重大。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在實際工作中,還是存在很多難點、堵點、痛點。其中要重點關注的有兩個方面:一是要立足中國國情。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特征,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要堅持系統思維,堅持整體推進與分類施策相結合、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相結合,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二是不要急功近利。教育是一個長線事業,需要多一點長期主義。要讓教師靜下心來搞教學,讓科技人員靜下心來搞科研。現在各種各樣的評審、考核、活動太多,把大家都綁在一個快速旋轉的戰車上。各高校忙著去爭搶新計劃、新項目,看似很熱鬧,但推進、落實的精力就不夠了。
源于三江師范學堂、已有121年辦學歷史的南京師范大學文化底蘊深厚。李瑞清、李叔同、陶行知、陳鶴琴、吳貽芳、徐悲鴻、張大千、唐圭璋、傅抱石等諸多蜚聲海外的專家學者曾在此主教或執教。圖為坐落清涼山麓的南京師范大學隨園校區。100多年來,經過廣大師生辛勤耕耘,校園芳草茵茵、林木蔥郁,建筑雕梁畫棟古樸典雅,九曲長廊曲徑通幽,古樹名木枝繁葉茂,與學校百年歷史相輝映,校園景觀如詩如畫。(南京師范大學黨委辦公室供圖)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