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讀書>資訊
凝聚統戰向心力 畫好最大“同心圓”
——全國政協“堅持大團結大聯合”第一期委員讀書群專家導讀摘登(二)
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教授 王江燕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充分說明了人民政協與我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關系,顯示了人民政協是中國特色制度安排的豐富內涵和顯著特征。
從歷史沿革中認識人民政協與新型政黨制度的關系。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正式確立。人民政協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了常態化的政治機構和組織運行的基本保障。2006年頒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首次明確“人民政協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2018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修訂政協章程時,在章程總綱中增加了一段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根據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促進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各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充分體現和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2023年3月修訂的政協章程進一步豐富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相關內容,指出我國各民主黨派“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日益發揮其重要作用”。這些論述鮮明體現了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這一特色。
人民政協作為新型政黨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的豐富內涵。根據《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的要求,黨外代表人士在各級政協中應當占有較大比例,換屆時委員不少于60%,常委不少于65%;在各級政協領導班子中副主席不少于50%(不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全國政協和省級政協應當有民主黨派成員或者無黨派人士擔任專職副秘書長。政協各專門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員中的黨外代表人士應當占有適當比例。這種組織結構決定了人民政協必然是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我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職能和作用必須要通過人民政協來充分體現。在人民政協的所有界別里,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界別,在政協履職要做特殊周到的安排。各民主黨派以政黨名義在人民政協提出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以本黨派名義發表意見建議和主張,以政黨名義開展外事交往。人民政協的許多經常性活動也需要由民主黨派召集和組織。這些具體的工作機制,有效保障了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履行政黨職能、發揮政黨作用。人民政協作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尊重和保障各民主黨派以本黨派名義在政協發表意見、提出建議的權利。重視健全發揮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的機制,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協商工作規則、專門委員會通則、重點提案遴選與督辦辦法、大會發言工作規則等制度文件中,對各民主黨派以本黨派名義在政協提出提案、提交大會發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作出機制性安排。
提升新型政黨制度效能需要充分發揮人民政協的組織功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加強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設,提高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水平,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和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新型政黨制度,離不開人民政協工作體制機制的完善。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通過吸納各黨派的代表性人士參與調研、討論、協商,鼓勵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提出真知灼見,以及通過提案制度、直通車制度、反映社情民意制度及各類協商機制,將參政黨意見建議輸入到決策程序。組織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與委員講堂、重大專項工作委員宣講團等,面向社會各界講解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團結引導服務所聯系界別群眾,協助做好協調關系、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凝心聚力的工作。未來,人民政協將不斷探索完善工作機制,為新型政黨制度運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黨的民族工作主線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教授 王珍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十二個必須”,其中第五個是“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黨的民族工作主線”,這是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集中體現。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才能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增進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自覺認同,夯實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思想基礎,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不斷實現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要更好地學習貫徹“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黨的民族工作主線”,就需要將之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密切聯系起來。2021年黨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出的“十二個必須”,即12個方面的內容,是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這次會議,第一次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刻把握中國歷史文化和世界民族發展規律之后提出的重大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貫穿集中體現著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黨的民族工作全過程各方面。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引導各民族始終把中華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要在實現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整體利益進程中實現好各民族具體利益。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牢記“國之大者”,努力建設一支維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態度特別堅決、明辨大是大非立場特別清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動特別堅定、熱愛各族群眾感情特別真摯的民族地區干部隊伍,確保各級領導權掌握在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手中。
總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中華民族實際提出的科學論斷,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規律,是中華民族主動應對“兩個大局”的必由之路和戰略舉措。
必須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副教授 張祎娜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以及2022年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都反復強調“必須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就是要引導和支持我國宗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必然要求。宗教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族等方面緊密關聯。從現實因素看,境外敵對勢力、極端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破壞,就是要在我國境內培植同黨和政府對抗的力量,實施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和平演變”的政治圖謀。我們必須站在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的高度持續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要始終堅守國家安全這一底線思維,加強宗教界國家安全教育,增強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國家安全意識。
二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符合世界宗教發展傳播的普遍規律。千百年來各大宗教傳統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并得以生存發展,主要在于“入鄉隨俗”。一部豐富多彩的世界宗教史,其實就是現存的諸多宗教不斷適應不同的文化、民族、國家、社會而得以本土化的歷史過程。宗教學家斯馬特在其名著《世界宗教》里開篇就指出:“當我們考察世界上的諸多宗教傳統時,切莫忘記它們的豐富多樣性。以基督教為例,我們在許多國家或地區可以發現,不同的文化都為這種宗教傳統增添了特色……”因此,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世界宗教發展傳播規律的客觀要求。
三是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我國宗教的優良傳統。我國各大宗教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就是各大宗教與中華文化不斷調和、融攝,進而融入中華文化、適應中國社會的過程。佛教傳入的過程就是佛教在適應中國政治、本土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傳承與創新的過程,形成了區別于印度佛教的中國特色佛教。道教雖然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是道教自漢代創立至今,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順應不同時代,對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態度,在中華傳統文化當中具有重要地位。伊斯蘭教自唐朝傳入中國后,也一直在不斷適應中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積累了“以儒詮經”的豐富經驗。基督教四次傳播的歷史也說明,只有充分尊重中華文化、自覺融入中華文化,宗教才能在中華大地上立根生長。
夯實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思想政治基礎。
一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增進宗教界人士的政治認同。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我國宗教的精神氣質,在教義思想上融入、在教規制度上體現、在行為規范上恪守。以增強“五個認同”為政治目標,深入推進宗教界“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主題教育,必須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重要著力點和落腳點,結合實際通過各種途徑將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積極引導宗教界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活動,提高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的政治理論素養和思想認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全會會議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二是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宗教的浸潤。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宗教的浸潤是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的重要途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為價值導向去浸潤宗教,使之充分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引導宗教挖掘和弘揚生態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引導宗教挖掘和弘揚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引導宗教挖掘和弘揚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思想,破除唯我獨尊的排他因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引導宗教挖掘和弘揚行善積德和道德教化的思想。總之,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宗教思想建設,支持宗教界做好宗教教義教規闡釋工作,這是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的基礎工程。
中國五大宗教開始了新的中國化征程,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的重大意義,不斷總結各大宗教在歷史上中國化的經驗和規律,夯實我國宗教中國化的思想政治基礎,深入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堅持黨對宗教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團結信教群眾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斗。
必須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教授 王建均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即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是非公有制經濟統戰工作的主題。在2015年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這一主題,強調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在2022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并將其納入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十二個必須”之中,明確指出“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他們踐行新發展理念,弘揚企業家精神,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由此,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形成了一個科學完整、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思想體系,成為做好新時代非公有制經濟統戰工作的根本指針。
深刻領悟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的重大意義。新時代新征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具有深刻的歷史、理論和現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在推動發展、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和擴大開放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來自國家稅務總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民營經濟繳納稅金占全國稅收比重為60.1%,民營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占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比重為70%。此外,2023年5月底,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到5092.76萬戶,就業人數達2.7億人;截至2023年6月底,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19億戶,就業人數超過2億人。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始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
目前,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約1.4億人。但是,計算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數量,應考慮其家庭人口情況(如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二代”“新生代”等),乘以一個3.7系數,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規模可能會達到5.18億人。可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這一越來越龐大的群體對于我們黨長期執政具有重要意義。
緊緊圍繞主題做好新時代非公有制經濟統戰工作。緊緊圍繞主題做好新時代非公有制經濟統戰工作,重點是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踐行新發展理念,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持續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一是優化營商環境。要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為民營企業發展開辟更多空間。二是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共同履行社會責任。三是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既要構建公開公正的法治化親清政商關系,又要依托統一戰線建立制度化的政企民主協商制度,完善民營企業權益維護機制,把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落到實處,支持企業家心無旁騖、長遠打算,以恒心辦恒業。
深入開展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聽黨話,跟黨走,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法治觀、事業觀、財富觀,做愛國敬業、守法經營、創業創新、回報社會的典范;要筑牢依法合規經營底線,重信譽、守信用、講信義,不斷提升法治修養和道德水準;要抓好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隊伍建設,重視年輕一代培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提升素質、優化結構、發揮作用。
幫助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踐行新發展理念。要引導民營企業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存在的不足和面臨的挑戰,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堅守主業、做強實業,自覺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應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堅持向上向善,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方面不斷提升自己,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新的偉力,作出新的貢獻。
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都必須擔負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民營企業家要增強家國情懷,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先富帶后富、促進共同富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積極投身公益事業。
強化愛國奮斗的使命擔當精神 做好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副教授 郭紅霞
知識分子,與黨和國家事業、民族前途命運息息相關。我國有著全世界數量最大的知識分子群體,黨外知識分子是知識分子的主體,占比75%以上。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主體也是黨外知識分子,目前有約9100萬。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力量。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和黨外知識分子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知識分子工作是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黨外知識分子工作是統一戰線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做好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要“以凝聚共識為根本,以愛國奮斗為目的,鼓勵支持他們立足本職建功立業,積極投身改革創新一線,施展才華和抱負”。黨的二十大報告則進一步強調,“加強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工作,強化共同奮斗的政治引領。”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做好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是新時代我們黨治國理政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深化政治引領,鞏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做好新時代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的主題主線。愛國奮斗的使命擔當精神,既契合我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也是黨外知識分子一直以來的價值追求,更是時代賦予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光榮使命。
“以天下為己任”,是我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知識分子,作為一個概念,始于近現代,但是作為一個社會存在,從歷史的縱深來看,是一個歷史性的社會存在,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有其淵源和前身,都有其歷史上的文化傳統和精神譜系。學者余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中指出,中國史上的“士”大致相當于今天所謂的“知識分子”。
從中國古代的“士”到近現代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經歷了代際更替。然而,“士”的傳統源源不斷、承襲至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我國的知識分子時就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這個志向和傳統,是中國古代“士”的價值追求,也依然是我國近現代以至于當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
以民族、國家命運為己任,是我國知識分子和黨外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知識分子和黨外知識分子“索我理想之中華”的接續奮斗史。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講,“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我們黨實行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政策,開展文化界的統一戰線工作,匯聚起了一支為民族解放吶喊戰斗的、浩浩蕩蕩的文化大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2000多名海外科學家、學者和留學生放棄在國外的優厚待遇,奔向祖國的懷抱。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知識分子政策確立。江澤民同志指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更是不可能的”。總結黨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中,廣大知識分子為黨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是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肩負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離不開知識分子。因此,“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肩負的光榮使命。
踐行愛國奮斗的使命擔當精神,呼喚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充分展現和闡釋崇高的家國情懷、強烈的責任擔當以及卓然的人格精神,不斷為其注入新的時代意蘊和豐富內涵;需要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不斷砥礪愛國之情,堅定報國之志,把個人夢想融入實現中國夢的波瀾壯闊的奮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之上。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8月15日 第 03 版)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