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春秋>口述歷史
《人民政協報》的兩期試刊
前不久,因迎接創刊40周年,人民政協報社邀我到報社口述兩個多小時,重點是報社創刊的前前后后,其中曾提到創刊前的兩期試刊,也提到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抗戰一事》征文,都比較粗略。十分湊巧,日前翻看雜物,尋找幾次未得的《人民政協報》試刊一二號呈現在我的眼前,還有因為報社《抗戰一事》組稿,趙樸初修改稿和宋希濂的信原件竟在一個大信封內裝著,讓我驚喜萬分。由此,撰文細說這兩件舊事。
本文作者(右)與趙樸老合影于趙樸老家中。
《人民政協報》試刊一二號,我是親自參與采編的人員之一,清楚地記得當時自己專門收藏了一份,但多年未翻找過。因為這次找到了原件,大信封中還有一封政協機關陳唐曉同志2009年給我的一封信,才想起這一年是人民政協成立60周年。唐曉同志為機關黨委的一個內部刊物組稿,找政協報資料室和其他報社老人,都找不到試刊一二號,卻從我這里找到了。他同我通電話時還說,他已復印了一份試刊一二號,給政協報了。很有可能,現在報社資料室還沒有試刊一二號原件。為此,我決定把收藏40年的《人民政協報》試刊一二號捐贈給報社。盡管紙張發黃易碎,但畢竟是原件,從報紙歷史的角度,存放在報社更有意義。
▲ 《人民政協報》試刊一號和試刊二號。
在1982年11月10日和19日人民政協報兩期試刊出版之前,中央書記處已經批復同意全國政協創辦機關報《人民政協報》,但鄧小平同志的報頭題簽卻遲遲沒有下來。全國政協機關黨組研究決定,先試刊,搞出報紙的大體模樣,小平同志的題簽等正式創刊時再用更莊重。
試刊報頭用什么字體呢?機關黨組沒有具體意見。《人民政協報》第一任總編輯和副總編輯還沒有任命,但實際上人已到位。總編輯由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也是老報人的薩空了兼任,副總編輯提前從光明日報社部主任的職位上調進全國政協機關的徐亦安和張西洛兩位老同志,都是資深老報人,兩期試刊由他們倆負責。還有兩位助手,一位是在全國政協機關工作20年的本文作者,一位是剛分配來的大學畢業生鄒士方,同在學習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 時任全國政協委員周而復寫的信封,上有“政協報籌備組”六個字。
張西洛和我跑外組稿和寫稿,政協、統戰部、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部分在京全國政協委員,到處跑。我在組稿寫稿時,遇到什么問題,直接請示張西洛。徐亦安坐鎮政協機關,寫稿審稿定稿加畫版樣,排版印刷則全部放在光明日報社排字拼版車間和印刷廠完成。鄒士方則在機關編輯四版副刊,有時也出去組稿。署名的攝影記者鄭瑞德和羅明揚,都是中國新聞社和光明日報的記者。
試刊的報頭怎么辦?請哪位名人書法家寫吧,只能用兩期試刊。如果排一般的印刷體,又顯得不夠鄭重。最后張西洛同志提議:可以搞集字。讓機關檔案室幫忙,集敬愛的周總理的墨寶,很多同志都能認出來是連任三屆全國政協主席的周恩來同志的字,既莊重又是對周總理的懷念!也就兩三天時間,檔案室很快送來周總理的集字,問題迎刃而解。
198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為了配合當時宣傳全民族共同抗戰的新形勢、新情況,《人民政協報》決定開展《抗戰一事》征文活動,號召各級政協委員投稿,并主動安排具體人員采訪有代表性的有影響的人物,這次征文收集到一批屬于親歷親見的有史料價值的稿子。我分配到兩個重點采訪對象:一位是在北京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一位是已在紐約定居但每年仍回國參加人大政協大會的抗日名將、時任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的宋希濂先生。我曾登門拜訪趙樸初副主席,原定采訪兩個半天,但趙樸老和夫人陳邦織談興甚濃,同意采訪七個半天。我除了交了幾千字(有字數限制)的征文稿,還寫出數萬字的《趙樸初往事錄》,在幾家報刊連載發表,后收入《民主人士》一書中。我現在收藏保存的趙樸老的親筆修改并重寫數頁的稿子和宋希濂將軍的親筆信,足見他們這一代人的愛國之心是多么赤誠!而以一推十至百,則可見《人民政協報》當時開展《抗戰一事》征文活動的收獲是多么可觀!
(本文作者是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人民政協報原副總編輯、高級記者)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