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十四屆全國政協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要聞
優質醫療資源“蛋糕”既要做大也要分好
——全國政協“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調研綜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部署,也是對民之關切的切實回應。
近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醫療服務整體能力持續提升,群眾看病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仍存在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和區域布局不平衡的問題。部分省份異地就醫患者占比高,分級診療制度建設進展不平衡,縣鄉村醫療服務能力也有待提高。如何以“優質”和“均衡”為導向,以實現“大病重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里解決”為任務目標,把醫療衛生能力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怎樣加快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促進區域內醫療水平整體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服務需求?
十四屆全國政協伊始,全國政協就將該議題列入年度協商計劃,計劃于5月12日由農工黨中央、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聯合承辦全國政協“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遠程協商座談會。
為了全面深入掌握當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的現狀與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建議,4月16—22日,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調研組赴福建、安徽,在近20家醫療機構展開務實高效、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為召開遠程協商座談會做好充分準備。
■ “雙中心”引領輻射
2021年6月11日,在國家發改委、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公布的第二批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名單上,晉江市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福建醫院)的名字赫然在列,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院黨委書記王建波仍難掩興奮。
“這是首家落地縣級市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項目。建設運營兩年來,上海六院已平移輸入開展100項新技術、新項目,多項國內領先技術填補福建省的技術空白。2022年6月,我院的骨科、神經外科、普外科入選2022年福建省級臨床重點專科,群眾選擇留在‘家門口’看病的多了,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正在彰顯。”王建波說。
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雙中心”)建設是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國家醫學中心解決的是“卡脖子”的問題,為引領國內乃至世界醫學的發展,解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問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定位則是擴大國家頂級的優質醫療資源,建立高水平醫院的分中心,通過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將國家醫學中心取得的醫學成果進行輻射,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平移,解決百姓就醫難題,緩解異地就醫現象。
如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前四批累計布局項目達到76個。截至2022年9月,共向地方輸出高水平醫院常駐專家3000多人,一體化培訓當地醫院醫務人員超5萬人,實現1400余項診療技術從輸出醫院本部平移至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醫院,超過400項新技術填補省內空白,部分地方和醫院初步實現跨省就醫趨勢改善。
“雙中心”建設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方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在規劃和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福建省副省長常斌提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存在短板、成效有待進一步提高,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醫院如何與所在地的省市縣醫院實現協同互補發展、避免“虹吸效應”等,仍需深入研究。跨省創建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試點醫院的功能定位、機構編制、隸屬關系、權限劃分、綜合監管、績效考核等問題,也有待明確及細化。
“應持續推進‘雙中心’規劃設置和布局建設,建立‘揭榜掛帥’和動態調整工作機制,加強‘雙中心’管理,引領我國醫學科學發展和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胡盛壽表示。
在全國政協常委,山東省立醫院院長趙家軍看來,國家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制度設計,鼓勵各地充分利用并整合現有醫療資產、資源,避免院區盲目建設擴張,同時加大對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投入力度,重點支持專科能力建設和高端人才培養,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內涵式發展,全面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能力。
也有委員認為,只抓好“雙中心”、只依靠“雙中心”不夠,“雙中心”建設縮小了區域間城市醫療資源的差距,但城鄉之間的差距仍然明顯。應在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基礎上,制定剛性政策,組織醫療資源發達地區和匱乏地區更廣泛開展結對幫扶,通過委托管理、集團化辦醫、建設分院等模式深化合作,建立跨省域醫聯體、重點專科聯盟,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和人員互派。
■ 強縣域 舞動“龍頭”
縣醫院是縣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龍頭,是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紐帶。長期以來,國家衛健委通過開展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級醫院等工作,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持續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通過幫扶,截至2022年底,87.7%的縣醫院達到了二級醫院能力,45.6%的縣醫院達到了三級醫院能力,全國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和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這一向好趨勢在福建省和安徽省得到充分體現。
福建省34家縣級醫院納入國家“千縣工程”,依托59個縣域綜合醫院建設卒中、胸痛、呼吸診療、創傷“四大中心”,省市三級醫院與25個薄弱縣醫院建立對口幫扶“四個一批”機制,即建強一批臨床專科、帶出一批骨干人才、填補一批技術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打造分級診療體系縣域龍頭。安徽省進一步提升縣域內醫療資源整合共享水平,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使90%的縣至少有一所縣級醫院達到三級醫院能力水平。目前縣級三級醫院執業登記51家,全省縣級醫院三四級手術占比57%,較2019年提高8個百分點。
但調研組也發現,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與管理能力整體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東、中、西部資源分布不均衡,區域間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與管理能力差異明顯,距離實現一般病在市縣解決的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俊建議,繼續推進“千縣工程”縣醫院綜合能力提升工作,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縣域醫療中心,指導地方逐步實現縣域醫療衛生資源整合共享,推動縣醫院高質量發展。同時,持續開展全國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評估,有針對性指導地方加強縣醫院能力建設。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曹雪濤提出,突出縣級醫院縣域龍頭地位,圍繞農村居民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以及急危重癥搶救與疑難病轉診等,持續提升縣醫院綜合能力,補齊能力短板。
“未來,應繼續推動人才、技術和管理下沉,通過城市三級醫院對口幫扶、托管、醫聯體建設、遠程醫療服務等多種方式,滿足縣域居民基本醫療衛生需求,為實現一般病在市縣解決打下堅實基礎。”曹雪濤表示。
圍繞正在我國800多個縣(市、區)試點建設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委員們也發表了意見建議。大家表示,鞏固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不僅需要量的提升,還需有質的保障,重要的突破口是搞好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在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中,縣醫院是龍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是基礎,龍頭醫院治療疑難重癥,基層做好康復、守好門,大家要分工合作,共同下好一盤棋。
■ 建隊伍 把“網底”筑牢
對于什么是優質醫療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這一問題,無論是調研組還是醫療機構以及相關部門,大家給出的答案都相當統一——人才。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人才是優質醫療資源的承載者,擴容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擴’人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張勇說。
然而,恰恰是最重要的人才隊伍建設,成了優質醫療資源中最“短”的短板。
福建晉江市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該地僅招引高級職稱衛生專業高級人才7人,且沒有一人是博士研究生。全市醫療衛生隊伍中,僅有4名博士,碩士研究生284名,僅占8.15%,大專及以下學歷則有712人,占20.44%。
福州市是福建省優質醫療資源集中的中心城市,但全科醫生等基層衛生人才缺乏、鄉村醫生隊伍老化等問題卻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亟待提升。
人才資源該怎么擴容?人才布局要如何優化?
“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可以‘一聲令下’,但今天人才的流動有很大的自主性,沒有相應的政策、相應的條件,就吸引不到人才。這里面就牽扯到培養規模、培養質量、編制、戶口、收入分配機制等政策問題、體制機制問題,都要靠改革創新來解決。”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表示。
有委員建議加大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規模,并將鄉村醫生作為鄉鎮衛生院聘用制或編制內人員,納入財政供養,穩定和發展鄉村醫生隊伍。有委員提出探索建立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之間上下流動、定期輪轉、按崗調配的用人機制,盤活衛生系統內部人力資源。明確城市醫生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前到基層工作一定年限。
也有委員表示,加強鄉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制定引導醫學院校學生到基層的培養計劃,鼓勵醫學院校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幫扶制度。另一方面,放寬鄉村醫生服務年限,服務期滿可自由流動;同時,采取靈活措施,鼓勵縣域內鄉村醫生自由流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吳沛新認為,應著眼于短板育人才。擴大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規模,加強全科醫學臨床和基層實踐基地教學能力建設,鼓勵醫學院校開設全科醫學專業,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執業資格考試制度。
“同時,激發全科醫生自驅力,引導在崗醫生‘終身學習’,培養合格的健康‘守門人’,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就醫格局。”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徐叢劍表示。
本報記者 呂巍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