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3地方政協全會掃描>委員說
廈門市政協委員黃鳴鶴:
建議廈門率先在全國引入“蚯蚓指數”人民政協網廈門1月14日電(記者 照寧)小小的蚯蚓,是土壤可持續利用的關鍵物種,有“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之稱。土壤中蚯蚓的數量是評估土壤生物多樣化和健康指數的重要參數指標,城市連續暴雨而土層中未見蚯蚓爬出被視為土壤質量的一個警示信號。對此,在廈門市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黃鳴鶴建議,廈門市關注土壤健康及生物多樣化,率先在全國引入“蚯蚓指數”。
“城市土壤中蚯蚓數量減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城市路面的過度硬化,混凝土、柏油、磚石造成連續大面積的不透氣土壤,使得土壤中的空氣、水分無法自然循環;相關部門對城市綠化的枯枝落葉采取‘快速掃除、悉數帶離’,施肥及殺蟲劑,導致土壤板結硬化,不利于蚯蚓生存。”黃鳴鶴委員調研了解到。
黃鳴鶴委員建議,由市政園林部門負責,協調各相關職能單位,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增加城市路面的透氣性,在城市路面建設時,盡可能選擇具有透氣性、透水性的新型環保材料,保證土壤的水氣循環機能。改變城市對落葉等園林垃圾的處理方式,可就地掩埋或就近設立小型的堆肥,將落葉交由蚯蚓或其他微生物分解,分解后直接作為樹木肥料。
“可根據需要定期向土壤投放蚯蚓和各類益生菌種,對土壤生物多樣性取樣分析后,通過人工投放的方式,向土壤中投放本地原生或優質的蚯蚓物種、益生菌類,增加土壤降解、分解有機物質的能力。” 黃鳴鶴委員提出,可委托高校研究所或中國城市科學研究院環境研究所,開展廈門城鄉土壤蚯蚓生存狀態的調查,并提出改進提升建議。將土壤中生存合理比例的蚯蚓,納入城市生物多樣性、海綿城市、土壤健康的評估、評價標準,建立第三方采取隨機抽樣檢查常態化機制,對城市土壤的健康程度進行動態監測。
編輯:付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