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遞到百姓心坎里
——河南信陽市浉河區政協叫響“茶園協商”品牌
本報記者 王有強 靳燕 通訊員 付瑜
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政協立足大別山革命老區和“中國十大最美茶鄉”這片亦紅亦綠、半城半鄉的山水田園,推進政協協商向基層社區村組茶園延伸,打造出獨具地域特色泥土氣息的茶園協商品牌。
“截至目前,全區建立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網絡,擁有各類協商議事平臺、議事室、協商廣場、協商文化公園39個,基本實現了‘有事好商量’協商平臺的全覆蓋。”浉河區政協主席何怒濤滿懷深情地說,以協商為媒,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探索賦能新路徑 延展協商大格局
何謂“茶園協商”?即在茶鄉茶園、城市廣場開展富有茶香味、人情味的協商議事活動。
堅守初心使命,浉河區政協以“能力作風建設年”為契機,精心打造“一家一室一平臺”,即“政協委員之家”、政協委員工作室、“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使其成為委員的學習之家、履職之家、民主之家。
強抓手,區政協始終以“六個起來”工作機制為抓手,“學起來、做起來、實起來、新起來、嚴起來、比起來”,構建多層次、規范化的政協協商格局;定流程,統一印制《“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臺賬》《“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會議記錄本》,通過確定協商議題、組織商前調研、確定協商主體、開展協商活動、協商成果運用等5個程序,做到“有場所、有標識、有制度、有組織、有活動、有成效”;精選題,聚焦群眾身邊的煩心事、揪心事,以“小切口”微協商撬動“大民生”;構體系,區委出臺《關于構建“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機制 助推現代化幸福美好浉河建設的意見》,區政協研究制定《“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規則》《“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建設工作方案》《“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月工作方案》,區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包片聯鄉督導“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建設和協商議事活動。
至此,以政協全會為龍頭,以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專題協商會議為重點,雙月協商座談會、協商性民主監督會議、提案辦理協商座談會為常態的“六位一體”廣泛多層協商平臺體系在茶鄉悄然成型。
董家河鎮政協聯絡組探索開展“政協委員接訪日”活動,每月定期在協商議事室接待群眾、傾聽民聲、解決民困,努力擦亮茶園協商品牌。“這是一次成功的實踐創新,履職同時為群眾辦了實事,真正做到惠民利民。”區政協副主席朱曉波表示。
下沉一線走基層 協商為民辦實事
“現在有問題解決不了的,直接在夜話會上說出來,街道社區馬上跟進!”社區居民肖先生所感嘆的,正是金牛山政協聯絡組打造的“金牛夜話”協商議事平臺,已形成品牌效應,成為聽民意解民憂的知心會。
浉河區政協正是通過茶園協商擘畫最大同心圓。
聚焦黨政中心工作和群眾關切,協商議題進一步豐富。區政協緊緊圍繞全區工作大局和人民群眾高度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通過由黨委政府“出題”、向委員“征題”、從提案“篩題”、從社情民意中“破題”等形式,精心確定協商議題。
密切聯系群眾,協商場所進一步拓展。協商活動走進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將協商從“會場”向“現場”延伸,從會議室搬到田間茶園、百姓庭院,實現了和茶鄉群眾零距離。
引導委員參與,協商主體進一步活躍。政協委員通過有效協商,商出辦法、商出共識、商出團結,形成政協委員、群眾代表、黨委班子、部門負責人“齊參與、共謀劃”的良好局面。
探索陣地建設,協商基礎進一步夯實。各鄉鎮街道政協聯絡組至少選擇一個村(社區)建設“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廣場或協商議事室。
協商議事小廣場,解決民生大問題。十三里橋鄉政協聯絡組在社區協商議事廣場開展居民協商議事活動,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開展疫情防控形勢下的社會面管控及鎮區街道疫情防控工作,推動協商議事與人民群眾同頻共振。
發揮作用亮品牌 行穩致遠再出發
協商議事平臺搭建在綠色茶園里,協商民主之根深扎在紅色老區中。近年來,浉河區政協完成協商工作報告50多篇,形成各類意見建議200余條,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展協商議事80余次,政協委員、群眾代表等700余人次參與,解決實際問題80多個,以“茶園協商”彈奏出“美好生活看信陽,幸福家園在浉河”的最美旋律。
近日,浉河區政協“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觀摩學習交流會召開。何怒濤帶隊觀摩了15個“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建設、使用情況及亮點工作,“政協委員要當好基層協商議事員、社情民意收集員、書香政協讀書員、社會矛盾調處員、志愿服務戰斗員,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治理有效銜接,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茶鄉落地生根。”何怒濤表示。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2月15日 第 01 版)
編輯:朱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