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科技人物
陳際瑋:為飛行器設計“最強大腦”
陳際瑋 繪圖:央美互動
形成習慣后,不管過程多么艱辛、要求多么苛刻,你都會覺得航天工作本來就該這么做,這已經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不再需要刻意強調。
陳際瑋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航天三江17所
思維敏捷、朝氣蓬勃,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這是今年32歲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航天三江17所(以下簡稱航天三江17所)總師助理、高級工程師陳際瑋給人的第一印象。
4歲上小學、15歲上大學、22歲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得碩士學位,陳際瑋可以說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2012年畢業后,他進入到航天三江17所,不到30歲時便被聘為總師助理,并取得高級工程師職稱。
雖然年輕,但陳際瑋從事的,卻是飛行器研發中最關鍵的工作之一——研制航天飛行器控制系統,他將自己的工作形象地比喻為為飛行器設計“大腦”。
“就像我們開車,需要根據導航來控制汽車行進,飛行器從起飛到落地,整個過程中的姿態、軌跡都需要依靠控制系統這個‘大腦’。”陳際瑋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航天的及格線是100分”
陳際瑋最開始的夢想并不是做一名工程師。2003年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當時還在讀高中的陳際瑋看到英姿颯爽的航天員,對航天事業心生向往,特別想成為一名航天員。
懷揣著這樣樸素的愿望,陳際瑋選擇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但當進入大學、開始真正學習后,他明白,能成為航天員的終究是少數,航天事業需要更多默默無聞的幕后工作者,而他愿意成為其中一員。
“航天的及格線是100分。”這是陳際瑋經常說的一句話是,而100分則意味著萬無一失。但要取得這一成果,這其中的困難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陳際瑋剛參加工作時,一次試驗中出現的“意料之外的結果”,給他上了一課。面對“意外結果”,整個試驗場鴉雀無聲的場景讓他記憶猶新。
“我當時第一個感覺是有點懵,自己付出了幾個月的心血,結果竟然是這樣,對自信心是一種打擊。”他回憶道。
緊接著,為了排查問題,科研團隊在試驗基地分班倒,整整奮戰了七天七夜。問題最終得到解決,而這七天對陳際瑋而言,是一次磨礪和考驗。
和1毫秒的誤差“死磕”
陳際瑋的工作環境時常變動,當飛行器控制系統設計完成后,往往還要對其進行多次試驗驗證。因此,陳際瑋有大半的工作時間要待在試驗場地。
陳際瑋說,越是惡劣的環境,越能夠驗證飛行器的設計是否可靠。對于他個人成長來說,道理同樣如此,越是艱難的過程,越能夠磨練他的本領。
1毫秒,常人根本無法察覺到的存在,在陳際瑋眼里,意味著誤差和風險。
在一次模擬飛行器飛行的過程中,由于電腦數據處理和真實設備數據截斷的精度不一致,導致在百余次試驗中有一次試驗結果存在著1毫秒的誤差。
在試驗中,電腦模擬和真實試驗難免會存在一點誤差,這種情況不算罕見,通常也不會導致問題的出現。但是陳際瑋不肯罷休,他一定要把問題找出來。“我們不能只是靠主觀判斷,而是要證明它對結果絕對不會有干擾。”他說。
為了消除這1毫秒的誤差,陳際瑋和團隊成員整整論證了3天,在證明其對結果絕對不會有影響后,他終于放下心來。
陳際瑋曾說,要想在人群里認出航天人其實很容易——“提起自己的專業知識就滔滔不絕,一說起其他話題就木訥寡言”。陳際瑋同樣如此,他不擅長高談闊論,也不會時時將大道理掛在嘴邊,對他而言,航天人的精神早已內化為他的工作習慣。
“形成習慣后,不管過程多么艱辛、要求多么苛刻,你都會覺得航天工作本來就該這么做,這已經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不再需要刻意強調。”陳際瑋說。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