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由初秋北京的這場盛會,委員談了這些服務貿易話題
服務貿易中的服務,包含了商業服務、通信服務、建筑及有關工程服務、銷售服務、教育服務、文化服務、環境服務、金融服務以及健康與社會服務等多個具體領域。結合數字技術,當前這些領域有哪些亮點、又有哪些需要補上的短板?服貿會召開前夕,圍繞這一話題,委員們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
提升數字貿易便利化水平,做好國際國內規則互認
服貿會發展的這10年,見證了我國服務貿易快速增長的成就,同時也促進了我國數字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數字貿易實現了服務貿易內容的數字化,形成了數字出版、數字影視、數字演藝、數字技術與數據服務等新的貿易載體,大大提升了服務貿易中知識、技術、服務等數據要素的流動效率,拓展了服務貿易的經濟效益,已成為推動服務貿易增長與競爭的新引擎。
進一步加快發展數字服務貿易,要按照我國“十四五”服務貿易發展規劃部署,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數字服務貿易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高質量數字服務出口基地、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地區和服務外包示范城市,進一步縮短跨境服務貿易的負面清單,吸引外資更多地進入現代服務業。
其次要擴大信息技術、研發設計、知識產權等數字服務出口,加快服務貿易轉型升級。
再次要建設與規范數字服務貿易平臺,降低企業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最后要努力提升數字貿易便利化水平,積極參與和引導國際數字貿易規則和數據跨境流動規則制定,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好國際國內規則銜接、融合與互認。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胡曉煉:
發揮體制優勢,促數字金融服務能力再上層樓
我國金融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迅速,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均已位居世界第二,在全球銀行百強排名中,前10名有6家是我國的銀行。金融業對GDP增長的貢獻超過8%,在世界屬于較高水平。
盡管金融業發展成就喜人,但短板突出,挑戰巨大。主要表現在:第一,我國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創新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科技創新所需要的金融服務和傳統的金融服務有較大差別,我國以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難以滿足大量“星星之火”式萬眾創新的需要;第二,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壓力持續加大的國情下,原有金融服務模式很難適應需要,現代服務業許多是基于輕資產、無形資產開展業務,可供抵押的有形資產滿足不了現行銀行信貸安全保障的要求,養老、醫療保險等第三支柱保障作用仍很薄弱;第三,數字經濟的發展促使金融業開始了數字化轉型,數字化金融需要巨大的投入、充足的信息科技人員以及大量的數據基礎,對于在我國金融機構總量占比超過90%的中小微型金融機構來說,面臨基礎薄弱、財力和人員有限的困境,難以跟上數字化金融發展的需要。
未來我國金融業不但要做大,更要做強做優,更好適應和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金融業在發展中補短板,要著力發展資本市場,加快我國金融體系從間接融資為主向直接融資發揮更大作用的結構轉變,鼓勵各類資本專注實體經濟長期投資,“國家隊”發揮引領作用,將各種多樣化的資金和多樣化的服務模式提供給創新發展的需要,提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同時,在解決中小銀行能夠享受數字經濟紅利,解決信息化建設能力不足、金融數字化轉型滯后問題,縮小中小銀行數字鴻溝過程中,可考慮建立大型銀行信息技術和資源與中小微銀行分享互利機制,大銀行開發建立的數字化信息科技系統對中小微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還可承擔相應的系統保障和安全維護責任。如果這一機制建立起來,則既有利于加強中小微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又有利于構建金融安全服務網絡,還有利于高效的金融監管,可以將我國的體制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全國政協委員,新三板掛牌公司希肯文化董事長安庭:
以小投入、巧投入,推動服務業文化IP開發
服務貿易不僅事關對外貿易,同時也事關對內貿易格局的優化。作為內循環的主體,國內地區之間存在著監管、政策、營商環境、自然及文化要素、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差異。舉辦服貿會,本身也是吸取外部經驗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服貿會應表現出的特殊性,在于展示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構建打破國內市場瓶頸、促進“雙循環”的新支點。
這一過程中,如何切實補充和改善服務貿易和服務內容的文化短板,值得大家思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產業面向生活性服務業的市場轉化率仍然需進一步提高;二是傳統分工中的部分文化單位存在“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態,主動對接、挖掘、開發生活性服務貿易這座“金礦”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市場,人們對生活服務業的需求是旺盛的、多元的、長期的,要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除了生活服務業在政策、技術、金融、人力、物力等“硬件”上達標以外,更不要忽視文化要素對生活服務業品質的影響力,這也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文化要素是促進生活服務業可持續創新與轉化的源頭活水。
借鑒海外發達國家的成功案例,不難發現原創文化產品所創造出來的服務業附加值,往往要超過產品(作品)本身。與此同時,巨大的服務業效益又會反哺與激勵文化的創新力。同時,文化影響力影響的不只是市場需求,更會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供給側不斷推陳出新,可持續創造與轉化新的產品。這都說明了文化對于生活及服務業不可或缺的價值。
第二,重視服務業文化IP(知識產權)的開發。
在服務貿易中,生活服務類產業或產品,越來越帶有輕資產行業的特色。與文化產業高度相似的是,這類行業具有高內涵性、高附加性、強融合性等特點。其中文化IP是服務業最核心的資產之一:一方面,生活服務類產業與傳統重資產產業相融合,不斷增強文化創意對關聯產品的內容支撐、創意和設計等作用,促進文化IP在供給側轉變為更有力的生產力;另一方面,生活服務類產業內部資源也在加速整合,文化IP成為企業合作的重要基礎,推動新的產業和產品誕生,最終形成多平臺、互動化的文化傳播合力。
為此建議,服務貿易所涉及的領域特別是生活服務業,應借鑒如今文化產業的許多先進做法。在研發服務產品的同時甚至更早時刻,就開始重視文化IP的開發和推廣。主動去了解消費者的文化習慣與文化動向,以文化上的小投入、巧投入,結合數字技術,開發更加適宜消費者認知和喜愛的產品,形成完全可以超越產品本身的軟實力、巧實力,進而不斷豐富供給側產品線,培育更大的市場。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8月30日 第 06 版)本報記者 崔呂萍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服務 貿易 文化 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