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要聞

"中華文明探源·何以中國"之 開篇丨向前再探3000年

2022年08月30日 10:10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下一步,我們還想向前再探3000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至今20載,談及這覆蓋自己考古生涯一半的20年,王巍直言“深感幸運”。從2002年起領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王巍與眾多專家學者追本溯源,尋找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起源,解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追問。

從1921年在河南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進行科學發掘的第一鏟開始,中國考古已經走過百年。正是一代代考古人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用一鏟鏟泥土、一滴滴汗水,解封了中華民族關于祖先的記憶,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繁盛。

王巍透露,下一步將進一步拓展探源工程的時空范圍。“在時間維度上,我們還想向前再探3000年,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步階段,即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農業的初步發展、精神文化和社會變化等面貌。關于夏代的歷史問題也將是研究重點。我們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代晚期都城,而對于夏始初年考古發現——河南王城崗遺址和新砦遺址的整體發掘、都城面貌及其內涵等,尚待繼續深入研究。這些研究將為我們揭示出越來越清晰而真實的中國。”

在空間維度上,他們打算把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的遺址都納入探源工程中,研究這些區域融入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歷史格局的原因、背景和過程,進一步深化研究中華文明從多元起源到一體化的進程,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

中華文明之流,亙古及今,延綿不絕。漫長的歲月中,在域內各民族間的一次次水乳交融里,中華民族的范疇不斷發展與豐富。在與域外文明的一次次輝映互鑒下,世界認識了中國,中國也傾聽了世界。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何以中國”,實為中華民族之永恒命題。已經走過5000年的中華文明,為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我們提供著強大的智慧和力量支撐。

在王巍看來,多元融合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縱觀中華文明早期的演進,可以看出中華大地各區域的文明異彩紛呈。其中,黃河中游地區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各種文明因素,最終融合了其他區域的文明。歷史表明,各區域的文明都對中華文明的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正是由于多種文明匯聚融合,才使中華文明充滿活力、持續發展。

開放包容、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動力。中華文明積極吸收借鑒其他文明的成果并發展創新。即使在史前時期,交流就已經普遍存在,持續的跨區域、跨族群的交流,記錄了文化互鑒的歷程,促進了文明的發展。交流互鑒是中華文明持久興旺的關鍵,是中華文明魅力永恒的支撐。只有開放包容,海納百川,才能使文明之樹常青,使中華文明永葆活力。

文化軟實力是增強中華文明創造力和影響力的保障。夏商周文明不斷凝聚先進理念,造就了以“禮”為重要內容的主流價值觀,這一內涵豐富的思想影響了周圍廣大地區,引領、推動了這些區域的文明發展。秦漢以后,“禮”被傳承弘揚、賦予新的內涵,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核心價值理念,并通過交流互鑒傳播到周圍國家和地區,成為東方文明的一個重要理念。

中華文明延綿至今,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點。“通過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王巍表示,農業的出現是文明起源的基礎。根據考古發現,世界上幾大農作物中的粟、黍、稻、大豆都是中國原產。浙江上山遺址出土了大約1萬年前的栽培水稻,引發世界關注。同一時期,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地區最早出現了陶器,這是中華先民對世界作出的貢獻。

2020年,“探源工程”開始實施第五階段。王巍希望,探源工程能夠在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技術路線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法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與文獻史學的融合,共同闡釋中華文明歷史。

“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需要幾代人薪火相傳、不斷創新。”在王巍的展望中,在幾代學者們共同努力下,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特點和機制,必將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世人面前。(本報記者 王慧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