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者正青春>照片里的青春
照片里的青春 | 李學梅委員:“非常”記憶
開欄的話
激揚青春夢,奮進新時代;不負青年志,赤心報國家。政協委員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在各自領域艱苦奮斗、奉獻青春、建功立業,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很多委員用照片記錄下了奮斗征程中的難忘瞬間,那是青春的回憶,也是時代的印記。為此,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推出《照片里的青春》專欄,采訪政協委員或約請政協委員撰文、拍攝視頻,通過老照片回憶青春故事,重溫奮斗經歷,以此激勵年青一代,以奮斗之我,圓夢青春中國。
這是一張特殊的工作照,攝于19年前的北京地壇醫院隔離病區。我珍藏至今,是因為照片背后有一段“非常”記憶。
2003年春天,非典突襲北京。一夜之間,人來人往的北京大街變得冷冷清清,地鐵車廂里空空蕩蕩,中小學停課,超市里的醋和藥店里的板藍根被搶購一空,人們談“非”色變。
那時的我是北京日報跑衛生口線的記者,也是北京最早參與疫情報道的記者之一。我每天忙得腳不點地,奔波在市委市政府、市疾控中心和全市十幾家定點醫院之間,把最新信息和防護知識報道出去,用文字傳遞信心和感動,消除恐慌。
5月初,我申請進入北京地壇醫院的隔離區。那時的北京地壇醫院還位于地壇公園的北邊,專門收治全市的重癥非典病人。在重癥監護室外,護士長再次跟我確認:“里面全是氣管切開的病人,傳染性極強,很危險,你確定要進去?”
“來都來了,當然要進去!記者,只有到了現場,寫出的報道才真實可信。”
于是,護士長給我戴上兩個24層紗的超厚口罩,穿上兩層防護服,又讓我穿戴上好幾層手套、鞋套,最后又在眼鏡外給我扣了一個寬大的護目鏡……我被包得像個“粽子”,根本喘不上氣來,只能像魚一樣張著嘴呼吸,護目鏡上很快就全是哈氣。
在病房里,我距氣管切開的危重病人只有不到一米,我看到了他們在生死線上的掙扎,看到了小護士細心地為昏迷的病人拍背、翻身、清洗口腔、更換氧氣瓶,也看到了醫生無奈的背影……很多細節,后來被我寫進了通訊報道中。
我也在重癥病房外留下了那段非常時期唯一的一張工作照,是用我帶進隔離區的一臺數碼相機拍攝的。那是比較早期的一種數碼相機,像素不高,時不常還會鬧點兒小毛病。在我身后的病房里,便躺著一位非典重癥患者。面對鏡頭,我下意識地比了一個勝利的手勢,因為我堅信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
那段非常時期,全國許多新聞記者和醫務工作者一樣,第一時間“逆行”,站在離危險最近的地方,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安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穩定了大局。
那時的我們完全想不到,事隔17年,一場百年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會突如其來地大流行。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的戰“疫”我們打得艱苦卓絕,時至今日,我們與病毒的較量仍然處于膠著狀態。此時此刻,我的許多同行仍然沖在抗疫一線。
19年間,互聯網改變了許多人獲取新聞的渠道,媒體的融合改革成效也在一次次實戰中經受了檢驗。因此,當我們再次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主流媒體在報道的時效性、內容的豐富性、渠道的多元化,以及媒體與政府的協同互動等方面,較19年前均有了很大提升。
但是,新聞人的初心和肩上的那份責任從未改變。面對疫情,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記錄者,那一篇篇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新聞作品,凝聚起的是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我要向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新聞同行致敬!(本文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日報社副總編輯李學梅,約稿人呂婉瑩)
△本文作者: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日報社副總編輯李學梅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