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大家談 主席論壇 委員說話 同心論壇 議事廳 微言大義 望海樓札記

首頁>要 論>建言札記

政協委員談糧食安全

“農田”變“良田”重在改土增肥

2022年04月17日 16:52  |  作者:劉曉莊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政協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別聯組會時,再次強調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社會穩定、人心安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沃野碧千層”,“金稻浪萬重”,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上,農田一直是經濟運行的穩定器、社會前進的壓艙石、對外交往的底氣牌、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因此,“耕地保護要求要非常明確,18億畝耕地必須實至名歸,農田就是農田,而且必須是良田。”習近平總書記言之鑿鑿、情之切切,直抵本質、切中要害。農田就是糧田,糧田要高產穩產,必須依靠質量優、地力強的“良田”,其中道理不言而喻。

然而,當前在不少地方,由于化肥、農藥、除草劑的濫用,加上占優補劣、農家肥日漸稀缺,耕地地力和土壤肥力日趨退化,農田質量日漸惡化,種植了千百年的肥土良田,不經意間變成了“雞肋田”“疙瘩田”,甚至是“污染田”“硬板田”,無法耕種糧食,令人深感痛惜。

據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耕地高產田僅占耕地總面積的31.24%,中低等級占2/3以上,障礙退化耕地面積占比高達40%,鹽堿耕地達1.14億畝,超過14%的耕地嚴重酸化。一些種了幾十年地的老農無奈地說:“耕地肥力一年年降低,土壤板結一年年嚴重,青蛙少了,蚯蚓沒了,黃鱔、泥鰍也不見了。”

追根溯源,導致耕地肥力下降的原因很多:不規范的耕地占補平衡、“占水田補旱地、占糧田補沙灘”等亂象,致使“劣幣驅逐良幣”,好地變成差田;土地流轉過程中,權屬變更頻繁,一些土地經營者對土地掠奪式開發,搞“一錘子買賣”,只顧從土里淘金,不注重向土里投入;種糧收益偏低,“忙忙碌碌一整年,抵不上進城打工三五天”,以致農戶沒有心思和精力去養地,一味急功近利地施用化肥,不愿意用有機肥,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戰術問題,糧食安全則是戰略問題,在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問題上決不能有任何閃失。毛澤東同志當年曾經提出“土、肥、水、種、密、保、管、工”農作物八項增產技術措施,俗稱“八字憲法”,其中“土、肥”列于“八字”之首。因此,確保農田成為良田,必須加快轉變土地資源利用方式,改善耕地土壤生態,增強耕地耕作層肥力,使18億畝農田成為名副其實的“產糧田”,成為沃野千里的“高產田”。

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農田需要“培本固元”,也就是培肥地力,穩固耕地基礎。比如:將農作物秸稈粉碎,添加不同芽孢桿菌,經深度發酵后,直接還田,從而增加適氣、適水、保肥能力;擴大綠肥種植面積,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質,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復與提高。

增加有機肥生產投入。順應鄉村振興、環境整治、規模化養殖的大趨勢,在農家肥匱乏的條件下,建立現代有機肥料生產企業。依托先進科學技術,以禽畜糞便、生活垃圾、雜草樹葉、麩皮菜渣等為主原料,添加不同有益功能菌群,經腐熟干餾,生產出質優價廉、適用廣泛的有機肥料。

促使耕地恢復活力。加強農田土壤監測,以監測數值為依據,合理使用土壤改良劑,使酸化、鹽化、板結的土質得到改善,提供適宜作物生長的土壤環境,促進耕地土壤良性循環;控制化肥、農藥、除草劑的過度使用,阻斷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農膜殘留,提高和改善土壤的吸附性能。

激發土壤內生動力。“谷田必須歲易”,這是幾千年來農耕文化的經驗總結。穩步推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如合理開展糧豆輪作,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有助于打破耕地地力嚴重透支、土壤退化的惡性循環,也符合“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現實需要。

納入法治化管理軌道。參照一些農業發達國家的做法,制定出臺如耕地質量保護法、《肥料施用條例》等法律文件,把對耕地實行最嚴格的質量保護、建設與管理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土地經營者不定期接受對耕地有機質及氮、磷、鉀含量的監督檢查,防止土壤的肥料損失,違反者依法處理。

“喜看稻菽千重浪”,把理想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從農田到“良田”的轉變,需要增進社會共識,落實主體責任,更需要耕地資源監管者主動作為、科學施策。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保護好中華民族賴以繁衍生息的耕地,這是發展的需要、時代的呼喚,也是國人的期盼。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民盟江西省委會主委)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耕地 農田 土壤 良田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