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2年第二期
盧禹舜:美日韓“文化立國”戰略對建設“中國氣派”美術體系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界一直在梳理和總結百年中國的美術發展史,回顧和總結的結果是,大家越來越形成共識:那就是要重拾中國美術自身的話語權,建構中國美術自己的理論和評價體系,鑄造中國氣派、中國風格、滲透中國精神的中國美術,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課題。那么,如何理解“中國氣派”?我們當前又可以通過哪些路徑去建構“中國氣派”的美術體系呢?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做了較為深入、全面的研究,給出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結合這些觀點和建議,加上美、日、韓等國文化發展戰略帶給我們的啟示,我想談一些我的思考。
天地大美-心馳神往-筆遂墨順-山海經-505×193cm-2018-年--盧禹舜
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經濟正處于高速增長時期,一些有識之士有感于當時日本社會普遍地對物質價值過于偏重以及由此所導致的一些問題,為了加以糾正并提升一般國民對精神價值的關心,著眼于社會的未來發展,認為有必要進行產業層面的觀念轉變和相應改革。為此,作為新政策才提出了文化產業的概念,日本的文化產業由此發端。可見,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并不與文化事業完全分立,也并不一定與物質至上的社會風氣直接掛鉤,恰恰相反,從日本來看,改變物質至上的社會風氣,增加對精神的追求,正是發展文化產業的初衷,韓國也是這樣。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美、日、韓“文化立國”戰略中一些可資借鑒的措施:
1、 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戰略。美、日、韓三國都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比如,日本2001年就出臺了全力打造知識產權立國的戰略,明確提出10年內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識產權國的目標。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戰略大綱和計劃,建立健全文化產業法律法規,使其文化產業法律體系日益完善。
2、 始終重視文化的精神性本質,重視培育社會文化“土壤”。比如,強調上至總理大臣、下至平民百姓,不斷地深化對本國文化的認識、感受和評價;提升國民生活中的“審美與表現”,認為即使保持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傳統生活習俗、參與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欣賞民間工藝等,都是對傳統文化的支持。使國人在日常的生活方式中,享受感性豐富的內容,熱愛文化藝術,重視傳統文化和儀式。
天地大美-心馳神往-筆遂墨順之一-69×276cm-2018-年---盧禹舜
3、 立足傳統、依托大眾。提出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以社會大眾對文化的感受為背景,以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動力,從本國傳統與現實文化中獲取靈感與資源,從社會大眾的文化熱情、感受和參與中得到鼓勵和支持。
4、 政府的全方位扶持。對大學、民間團體甚至私人主辦的文化場所,政府從資金到人員培養等方面給予支持。日本對美術品等實施登記制度,使美術作品的持有者與美術館之間建立起交流制度;從兒童抓起,推進全民參與“感性價值創造”,以培養大眾的文化感受力,等等。
5、 重視促使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結合,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合,使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成為新的魅力、新的展示。使經典化的內容滲透和流傳于現實土壤,并賦予現實生活新的活力。
最后,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尤其是非常重視地區節慶祭祀等傳統文化活動的繼承,特別是廣泛的群眾參與性。
此外,立足本國文化特點,確立文化傳播和輸出的重點區域。比如,日韓把國際區域重點定位在亞洲,除了因為亞洲是新興市場、文化消費潛力巨大之外,還由于日韓的歷史文化與亞洲各國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很多相似性,更容易獲得文化認同。
永遠的敦煌-193×398cm-2018-年--盧禹舜
以上我介紹了美、日、韓等國“文化立國”戰略上的一些成功經驗,那么這些經驗又可以為我們的當代美術發展建設、為“中國氣派”美術體系的建立提供哪些啟示呢?
首先,我認為應該充分吸收傳統文化資源,突出中國美術的人文價值立場,突出其“立”人、促進生活“和諧”的社會功能,重建民族文化和中國美術的身份認同。這也是文化事業的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
其次,我認為“中國氣派”美術體系的建立應該重視和強化對美術的“文化土壤”的培育,我主要指的是公眾的文化和審美意識、社會的文化和審美氛圍,中國美術對自身的文化體認和身份認同,不僅需要美術工作者做這樣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在觀念層面上對本土文化有一種普遍的體認和認同,只有這樣,二者才能自然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美術生態脫離不開大的社會文化生態,整個社會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美術的認同度影響著美術界自身對本土文化和中國美術的認同,這是不言自明的。
第三,關于審美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審美化問題。這曾經是大眾文化一度爭論的問題,而目前這已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既成的生活現實。那么,“中國氣派”的美術體系,該不該包含對這一現實的思考和體現?我們的“三貼近”的美術創作要不要考慮或為其發展增加助力?美術傳統的經典性與時代性與大眾性又是什么關系?從美、日、韓的戰略措施來看,恐怕也應該引發我們更多的思考。
第四,對于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系的再認識。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相互統一、相互連接、相輔相成的,二者的區分并不是絕對的、完全分割的,而是存在著相互交叉,甚至在某些領域存在著某種程度的混合。但在實踐中,我們容易對二者交叉或混合的部分認識不足,使得我們雙輪驅動的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我們要一方面重視利用文化產業來發掘、滲透和傳播中國民族文化與藝術精神,展示和宣傳中國美術魅力;另一方面也應注意在文化產業中有意識地融入和深化傳統文化和中國美術元素,重視民間美術的開掘,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位。
天地大美-心馳神往-筆遂墨順之二-144.6×725cm-2016-年--盧禹舜
第五,重視、鼓勵和支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地方、民族、民俗文化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運用通俗易懂、易于被群眾接受的方式,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普及美術知識;創造條件,鼓勵群眾多參加、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相關法制建設,營造尊重原創、尊重創造的良好文化氛。
第六,關于傳統資源、現實資源的開發、保護、利用和挖掘。美、日、韓的做法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啟示。比如,日、韓從兒童教育抓起,倡導全體國民對本國文化藝術尤其是傳統文化藝術的再認識、再評價。其實中國美術的文化傳統就個性很鮮明,不僅全面、系統而且經典。以中國畫為例,中國畫傳統中的認識論、方法論、評價論等都是經典的內涵。在認識論上有“度物象而取其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等思想;在方法論上有“澄懷味象”“經營位置、骨法用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觀念;在評價論上有“氣韻生動”等主張。這些經典的美術思想不僅體現了中國美術傳統的獨特個性,而且具有永恒的指導價值,需要我們不斷地深入認識和體會。
最后要強調的是,“中國氣派”的美術體系并不是孤立、單一、封閉、一成不變的,而是適應時代和歷史發展的需要,不斷在繼承與創新、吸收與借鑒的過程中,生長新的肌膚、充實新的活力,不斷發展豐富的包容重生復合體。一定要避免將其模式化、絕對化,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文章節選自《關于“中國氣派”美術體系建設的若干思考》)
盧禹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長、院務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哈爾濱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畫學會副會長,第二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章來源:《畫界》2022年3月第二期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美術 文化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