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守望華夏 使命擔當>社會責任
小餐桌 大格局
劉萬鈞
人們習慣上把這種就餐時不浪費糧食、吃光盤子里的東西,或吃不完打包帶走的行為叫作“光盤行動”。我要為華夏董氏實業集團董事長董配永的“光盤行動”叫好!
董配永的“光盤行動”,體現了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良好家風。勤儉節約,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不只是董事長個人的美德,而是董氏家族世代傳承共有的良好家風。前年,我和《人民政協報》社的兩位記者去石家莊采訪榮膺全國政協委員的大老板董沛文。中午吃飯的時候,董配永董事長和我們說,爭取吃凈了啊,剩下就浪費了。吃完的時候,他還讓單位的人把剩下能打包的帶回去下頓再吃。2011年8月份去東北綏棱農場正趕上麥收,有一天收割機出了故障,地上撒了點麥粒,過后他和夫人帶領我們幾個人一粒一粒地撿,壓進車轍里的連土一起收回來喂雞,他還讓劉佳把農場養的小雞撒到收割完的地里啄麥粒。十年來,董配永董事長為家鄉父老、中小學校、部隊軍營、企業駐地等捐助的米面油豆等有機食品幾千噸,而自己在餐桌上卻從不浪費。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節儉是董氏家族食之不完的美筵。
董配永董事長的“光盤行動”,體現了居安思危、悲天憫人的憂患意識。他常對我們說,每年國人在餐桌上浪費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多么震撼的數字,多么驚人的浪費!他還說,國內外一些貧困地區人口,可能連最基本的口糧都得不到滿足,而有的人卻飽漢不知餓漢饑、隨隨便便糟蹋糧食,良心何在,于心何忍?在那些隨手倒掉的飯菜里,有多少貧困人口生命的熱盼。
董配永董事長的“光盤行動”,體現了對農民兄弟和廚房師傅勞動成果的極大尊重。他對廚房師傅們說過,要按吃飯人數做飯,盡量別剩下。特別是自家人,一定要粗茶淡飯,夠吃就行、吃飽就中,沒必要費事鋪張。“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他心中,農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消停;廚師貪黑起早、忙里忙外,一天到晚很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倒掉的是果實,踐踏的是血汗。董事長珍惜糧食、不扔飯菜,也是對農民兄弟和廚房師傅勞動成果的極大尊重。表現出的是一種情感和品德。
“光盤行動”對我們大家應該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吃光盤中餐,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責任。董配永的“光盤行動”只是他勤儉節約一個小小的側影,其中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應該對大家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面對董事長餐桌上的節儉,我們要對照反思,舉一反三,學習效仿,嚴格自律,努力成為節約型社會的倡導者、建設者和貢獻者。
平民百姓的節衣縮食、精打細算,往往困于生計;而身價不菲的董配永幾十年如一日,時時勤儉、處處節約,卻有另一番風景,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特別是一日三餐的“光盤行動”,更彰顯了小餐桌上的大格局。
編輯:李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