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新時代人民政協新方位新使命的湖北探索>要聞 要聞

一首鼓蕩人心的交響曲

——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鄂豫皖三省政協書畫聯展觀后

2021年12月17日 14:54 | 作者:魏開功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湖北省政協、河南省政協、安徽省政協共同主辦的“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鄂豫皖三省政協書畫聯展”在湖北省圖書館隆重舉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

孫中山先生說:“惟愿諸君將振興中國之責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就是要中華兒女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發揚孫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驅的偉大精神,攜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繼續奮勇前進。

舉辦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鄂豫皖三省政協書畫聯展,其目的也在如此。

步入展廳,一幅幅精美的書畫作品令人震撼,細細而觀,深深感受到了書畫家們充滿激情的創作狀態和精熟的筆墨功夫。

此次展覽共展出120幅精品力作,深刻再現一百多年前武昌起義波瀾壯闊的斗爭場景,大力謳歌三省人民奮起反抗、不屈不饒的革命精神,盡情描繪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熱情贊美大自然的奇麗風光。書法作品五體咸備,異彩紛呈,或堅質浩氣,或蕭散厲落,或俊逸雋永;國畫人物、山水、花鳥,或栩栩如生,或氣勢宏闊,或奇趣盎然。這些書畫作品彰顯了三省書畫家的藝術情懷和風采,展示了三省書畫家的創作成果,是一首鼓蕩人心的書畫交響曲。

湖北:唱響鮮明主題 彰顯荊風楚韻

湖北省,位于中國中部偏南、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

湖北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楚文化。楚文化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孕育了無數的仁人志士,也在這片沃土上滋生了荊楚文化的文脈詩心和陽剛之美。

主體性書畫展,鮮明的主題創作是其奪人眼球的關捩。這次展出的40幅書畫作品,主題鮮明,精神與形式并重,思致高逸,意境深遠,體現了荊風楚韻。

年近期頤的書法家孫方先生的《開創掃滅》聯,飽含情懷,端莊厚重,字勢開張,而且聯句直抒辛亥革命之意義。徐本一的行書《一腔》中堂,借清代秋瑾的詩,表達了辛亥革命志士充溢的革命豪氣和熱血獻于祖國的信念。其書法筆勢矯健,酣暢恣肆,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劉永澤的行楷孫中山詩《挽劉道一》中堂,楷中寓行,大氣磅礴,巍巍然如華岳聳立,洋洋乎如江河奔涌。葛昌永的自作詩《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站在歷史的維度,頌揚辛亥革命“除垢開張新紀元”的歷史意義,其書在看似不激不厲中蘊藏著澎湃的激情,在濃中帶燥中凸顯自我的筆墨風格。“征途遠,正接力鴻圖,全無敵”,這是魏開功自作詞《滿江紅》的結句,表達了革命征途任重道遠,中華兒女不忘初心的歷史使命和擔當,中國屹立世界的宏圖大志。其書融王、顏之筆法,蕭散厲落。張秀、孟慶星的大字對聯,一楷一行,老成練達,遒健雄渾,氣勢軒昂,既靜穆端穩,又灑脫俊逸。柳長忠寫的《星輝詩選抄》,遺墨塵累,入木三分,丘壑內營。李勁松寫的秋瑾詩,篆隸和簡帛相融,拙中見巧,樸中寓雅,高古之氣撲面而來。樊利杰行書《孫中山詩》,承董其昌之余烈,揮運自如,神融筆暢。陳永明的女書一枝獨放,別有一番味道。

回眸辛亥革命歷史,多少賢士拋頭顱,灑熱血,戰斗的營壘飽經血與火的洗禮后,留下了滄桑的遺址。湖北畫家們用手中的筆,既謳歌和刻畫英雄人物,又還原和描繪往日革命黨人戰斗之地的風貌。畫作筆墨精熟,或惟妙惟肖,氣韻生動,或場面宏闊,靜穆偉岸,給人以鉤沉歷史的遐想空間。

紅樓上層屋頂正中伸出一座望樓,成為當時閱馬場軸線的制高點,視野開闊,頗為壯觀。劉軍浩如的《武昌紅樓》用簡練的筆墨勾勒的紅樓,呈現了歷史之遺跡和風貌,巍然聳立。紅樓前孫中山的塑像偉岸挺拔,與左右兩邊的青松交相輝映。

武昌起義門是辛亥革命的見證。城門上有重檐歇山頂城樓,朱柱青瓦,斗拱飛檐。略依舊制重修后,朱楹華確,蔚為壯觀。董繼寧的《起義門》和劉正洪的《武昌起義門》表現的是同一題材,但筆墨的處理和敷色各異。前者,落日融融,起義門和城墻橫穿畫面,在金光的籠罩之中熠熠生輝,青松翠柏在城門之上郁郁蔥蔥,通向城門的路平坦寬闊,寓意走向共和之憧憬。后者,整幅畫面采用兼工帶寫的手法,用曙紅、大紅、硃磦紅色,合理利用中國畫石色、水色在生宣紙上與水的調合,在生宣紙正反兩面不斷多層次渲染,使歷經辛亥風云的武昌起義門更加穩重、亮麗、壯觀。護城橋前的牡丹花,使城市山水與花鳥畫通過云氣有機結合,預示著革命志士的流血犧牲使百年之后的偉大祖國開滿富貴之花,表現出對辛亥首義志士們的深深懷念之情。

孫中山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何波的《天下為公》,刻畫孫中山的形象栩栩如生,冷峻的眼神透出正義的光芒,濃濃的眉毛顯露威武不屈,執杖的站姿彰顯英雄本色。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先驅和領袖,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并稱。李也青筆下的《黃興》,畫的雖是座姿,但果敢的用筆,給人以神采飛揚、“獨立雄無敵”之感。人物國畫,難在神采。何波和李也青的畫作,充分展露了作者深厚的筆墨功夫和審美情趣,難能可貴。

柳秀林的《伶界大王---譚鑫培》以寫意的手法,把被尊為京劇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稱的譚鑫培表現得活靈活現,筆簡而意無窮。鐘鳴的《蔡元培》用個性化的筆墨語言,水墨寫意,苦心經營位置,刻畫了蔡元培先生的道德風范和人格力量,以及一個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的豐滿形象。譚崇正的寫意人物畫《雙清圖》(廖仲愷和何香凝)造型精準,墨色清疏,把廖仲愷和何香凝一對有志于獻身民主革命的伉儷,表達得淋漓盡致,具有深邃的歷史感。聶為斌的《銘記歷史》,以北京園明園現存歷史遺址上的殘垣斷壁為背景,刻畫了一位扶杖沉思的白發長者和一個放學路歸手機拍攝殘垣斷壁的少年,通過一老一少人物神情的對比,畫面產生了哲思之味。羅彬的《陽光下》把一位陽光下的頭戴草帽,滿臉皺紋,手持鋤頭的老農民,以厚重和粗獷的筆墨訴說著勞動的艱辛。毛宗澤的《月月紅》將人物大膽變形夸張,饒有趣味。

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在湖北執政18年。為了紀念他在湖北統治的政績,在原黃鶴樓故址附近,聚資為他建造了“風度樓”。張之洞根據《晉書·劉弘傳》中“恢宏奧略,鎮綏南海”的語意,親書匾額“奧略樓”三字送鄂,風度樓遂改名為奧略樓。此樓1955年修建長江大橋時被拆除。樊楓的《奧略樓》根據文獻資料,用淡淡的筆墨基本還原了奧略樓雄姿,畫面繁復,但層次清晰。

山水畫家們用風格各異的筆墨語言,把楚山楚水的特質描繪得有聲有色,體現了畫家們深厚的功力和對大自然的深情擁抱。

安忠的山水畫《清溪家山》高山聳立,遠山蒼茫,畫中或溪澗流水,或小徑伸幽,幾幢山家在疊嶂的峰巒和蒼翠的松柏掩映之下,妙趣橫生。孔奇的《山外有山》近景樹木森然,山巒聳立,遠景群山疊嶂,通過汲取西畫元素濃墨重彩的渲染,寓意山外有山之義理。夏林杰的巨幅《三鎮印象》以長江為中軸線,以漢水為支線,以及其細膩的筆觸俯視地最能顯現武漢三鎮的景象描繪得躍然紙上,令人擊案叫絕。張軍的《秋聲》筆法灑脫,豪放勁利,蒼莽橫逸,層林盡染。秦嶺的《雨后青山水長流》雨霽天晴,群山披黛,蒼木紅瓦,綠水長流。其山水畫筆墨表現的傳承與開拓兼具東西方特點,頗具中國畫的震撼力度。丁竹君的《秋云無影樹無聲》秋高氣爽,白云無影,山高遺世,風靜色黃,樹木無聲,盡顯雄渾之美。陳迪和的《鄂西記事圖》采用最簡單的點線結構形式,按規律進行勾勒和描繪鄂西的山水風光。楊云鶴的山水畫《秋風度河上》一掃前人的陳腐與蒼白,透出緣于生活的濃郁氣息。童軍民的《雨后青山在》筆墨淡雅,高山流水,氤氳彌漫。

花鳥畫是湖北的一個品牌。湖北花鳥畫家的作品不落俗套,筆墨清新,構成了一道亮麗風景。

熊鴻鑫的《盛世迎來百花鮮》采用靈活多變的運筆技法,使所畫牡丹絢麗多姿,疏密有致,虛實傳神,艷而不俗。魏金修的《清溪歸客》將兩只湖鴨視為歸客,在花開的蘆葦映襯下,躍躍欲試地“歸家”,畫面墨色濃淡變化,意境幽遠,絕非斤斤描摹的寫意者所能望其項背。肖安民的《草木情深花自發》所畫凌霄花落筆大方,筆墨隨性,虛實相生,生機盎然,給人以清和雅韻,爽爽有神之感。彭太武的《日華川上動》具有強烈的個性筆墨語言,放縱而不失嚴謹,浪漫而又清新,是傳統寫意精神的現代發揮,有一種不同于傳統花鳥畫的宏大氣象。陳運權的《居山圖》花發石上,白鶴立石,布局獨特,清新可人。白駿的《紫氣東來》、孔少波的《羅田春意》、段巖的《暗香》,或紫藤,或梅花,筆意酣暢,構圖別致,饒有趣味。

河南:堅質浩氣 盡展中原雄風

河南,古稱中原、豫州、中州,簡稱“豫”。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甲骨文象形字“豫”的根源與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因大部分位于黃河以南,故名河南。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明于河南。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根源所在地,是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的發祥地。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經典,是一種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中原文化這種獨特的魅力,使其在中華文明史上書寫了燦爛的篇章。

厚重的歷史,滋養了河南書畫的“中原之風”。

河南書法歷經30多年,是在非常注重傳統的基礎而發展起來的。中原書風以古樸、雄強、渾厚和大氣的藝術風格為主,顯現出一種大氣磅礴的中原人文氣勢。

這次展出的書法作品,基本上顯露了中原書風的特點。楊杰在當代女性書法家中,堪稱一位 “腹有詩書氣自華” 的佼佼者,她的行書黃興詩《詠鷹》,將碑入帖,用拙馭巧,活脫厚重,字里行間透出一股豪邁之氣。李強的篆書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擬齊白石筆法,寫《天發神讖碑》之意,亦篆亦隸,結體方整之中略呈扁態,筆力雄健之中見率意,堅質浩氣,樸茂古拙。劉燦輝的行書《名士丈夫》聯,糅洛陽墓志書法于行草,字構上緊下松,中宮緊縮,行筆灑脫果敢,一任自然。毛鴻雁草書周恩來《春日偶成·其一》,灑脫率真,靈動而不失凝重,在富有張力的線條中展露碑行的高古。谷國偉的篆書《滬江重晤秋枚》,融漢碑于秦簡,中側鋒并用,點畫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古風雅韻撲面而至。唐詠聲的篆書《莫道文章》聯,點畫遒勁穩健,不枝不蔓,古拙雄厚。丁林章草尋吟子《水調歌頭》,靈動輕巧,錯落有致,渾然一體。楊光的行書《革命同志》中堂,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李本松的行書《七律·紀念孫中山行書》,宗二王書風,筆法精熟,流中有留,含蓄雋永。王景強的隸書《終結翻開》聯,厚重之中有簡帛之飄逸,蕭散俊朗。

展出的30件畫作中,就畫類而言,人物畫有7件,山水畫有11件,花鳥畫有12件,但它們之間有的互相交叉,有的人物畫兼花鳥,有的山水畫兼人物,等等。這些畫作沒有小品,也沒有鴻篇巨制,皆以四尺整張宣紙而為,展覽效果整飭可觀。

馬國強在扎實的寫實性基礎上戮力托舉中國筆墨精神,他的《秋韻》刻畫了一個身著紅色服裝的少數民族姑娘,在還盛放的花中,笑容可掬,神情自得,人與花相映成趣,寓豐富于簡練,出繁雜以整飭,悅于目復能賞于心,體正氣厚,淳樸自然,格調清新。何彥萍的《苗女》把一個苗族少女清純可愛的神情描摹得栩栩如生。袁汝波的《山鄉支教》以大寫意的筆墨表現了支教山鄉老師的教育情懷,畫面活潑自然,人物和藹可親。“搜盡奇峰打草稿”是清代畫家苦瓜和尚石濤的美學觀念,意即把自然山川變為胸中丘壑,即達到“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界,從而創作出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優秀作品來。郭建明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以大寫意水墨,把石濤閉目坐椅,把卷冥思的老者形象描繪得生動活靈。楊濟淮的《老伴》描寫了少數民族丈夫騎馬妻子牽繩的飽經歲月滄桑的老者形象。用筆果斷,粗獷中見細膩,剛健中見真情。高喜軍的《惠風》用筆大膽,水墨交融,刻畫了父女倆在新時代惠風吹拂下,富裕優越的幸福生活。范懷珍的《豐收》以大寫意之筆,把身背沉甸甸的收獲之物,喜氣洋洋歸家的老農形象刻畫得神情畢現。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武金勇的《龍門印象》用筆疏放自然,抒情寫意,在干濕濃淡的墨色交替中把龍門的印象呈現出歷史的滄桑感。沈釗昌的《云山妙境》蒼松挺拔,青山綠水,飛鳥相逐,一派生機。李明的《云山翠屏圖》群山起舞,樹木蔥郁,云煙繞翠。曲春林的《高山流水》山勢陡峭,水流有聲,畫面層次分明,色彩豐富。段孝鋼的《林壑清幽》山石簇擁,林木叢生,行者在靜謐的物象中感受清幽之境。桂行創的《漁隱圖》水墨寫意,山勢險峭,幾只漁船歸隱山下小憩,趣味橫生。張守建的《天河晴曉》云煙升騰,曦光微露,山巒疊嶂,小徑環山,林壑清幽。郭欣的《太行冬雪》寄情山水,讓人感受細膩的筆觸之下峰巒疊嶂的太行山,因冬雪的覆蓋而蒼茫渾厚。函谷關位于豫陜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周祥游藝于筆墨意趣之中,暢胸臆于丘壑,其《幽谷關》潑墨寫意,筆近亂柴,生辣迅疾,縱橫交錯,險峻幽深。

花鳥畫在河南中國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展出的12件花鳥畫,筆墨不同,風格各異,把對花鳥、樹木等的感受囊括于胸,在筆墨的遣使下,找到了與畫家心靈的對應。劉杰的《晨音》構圖奇特,大膽落筆,一只公雞在春暖花開中晨鳴,意趣盎然。張毅敏的《白鸛》在山溪邊悠閑自得,但在秋風瑟瑟中或多或少顯得有點孤獨。化建國的《清風》竹竿勁挺,直沖云霄,畫面干凈利落,頗具風神。李尚昱的《清夏圖》荷花盛開,荷葉舒展,小鳥歡歌,蘆葦叢生,藍色調的鋪陳引人遐想萬千。連俊洲的《香遠益清》墨色淡雅,線條蒼勁。張軍民的《梅溪清思》梅生溪邊,紅梅綻放,碧山遠映,生有雪白的頭發和青玉一樣的嘴巴的鷺鷥成群地在溪中捕魚,美麗的身形倒映清澈的溪水,宛如朵朵梨花飄舞在晚風之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師行坤的《花鳥》樹葉翻飛,白鳥俯視,筆淡境深。孟超的《雙鷹圖》蒼松擁石,雙鷹而立,鷹眼眈眈,英武之姿一覽無余。王根生的《雄風》亦以鷹為題材,墨色淡雅,把鷹棲枯木的兇猛回望之態刻畫得惟妙惟肖。白金堯的《春風大雅能容物》五鳥棲枝,顧盼有致,紫藤花開,使人感覺春光無限,生機盎然。陳文利的《報春》用筆簡練,濃淡相宜,鳥語花香,春光明媚。徐立新的《五喜圖》松樹挺立,五鳥鳴唱,顧盼生情,喜不自勝。

安徽:典雅俊逸 凸顯徽風皖韻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合而為一,總稱安徽文化、皖文化,這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徽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釋家、道家文化的一個厚實的沉淀區。徽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其內容廣博深邃。

安徽的文化孕育了“江淮書風”。展出的12幅書法作品,或多或少體現了這種地域書法風格。

張良勛的《為有敢教》聯糅篆書于魏碑之中,行筆爽勁,高古淳雅,清雄闊大,獨標高格。方茂鴻篆書《孔子語》用筆率意,熔《毛公鼎》《嬙盤》《散氏盤》等西周文字于一爐,線條如萬歲枯藤,蒼勁渾厚,堅質古拙。吳雪的《白虹紫氣》聯既雄渾又典雅,剛柔相濟,雅而不俗,秀而不媚。董昭禮的《養天法古》聯純正干凈,超然灑脫,氣勢奔放。韋斯琴的大楷孫中山《詠志》干凈利落,端若賢士,風神超逸,獨樹一幟。王金泉行書《孫中山詩》既有王羲之的溫潤、顏真卿的蒼茫,又有蘇東坡的厚重、米南宮的峭拔,但渾然一體,毫無矯揉造作之感。險峭如枯木懸崖,飛動如龍翔鳳翥。黃興的詞《山虎令》嘆息家國不幸,期盼革命成功的心緒呼之欲出。石海松以魏碑書之,神生于筆墨之中,氣出于筆墨之外,神采飛揚,氣象超越,有石之天然,海之深邃,松之堅韌。李明的《安危甘苦》聯碑帖融合,蒼勁有力,沉著痛快,妍美流暢之中蘊含古拙蕭散,自出機軸,不染俗塵。杜鵬飛隸書毛澤東詩,深得漢碑之精髓,筆法靈動,點畫蒼雄,結體險峻,手隨心動,筆隨墨舞。王亞洲的隸書《孫中山詩》博采眾長,極盡變化,長短錯綜,疏密相間,不工而自工。凌海濤書黃興《蝶戀花·辛亥秋哭黃花崗諸烈士》,正奇互參而又不失法度,豪放率真而在規矩之中,散逸靈動,奇俊豪達。楊文瀏行書黃興詩,溫潤流暢,不激不厲,清朗蘊藉,心手雙暢,“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

安徽繪畫起源于4世紀,最早出現的畫家是晉代戴逵。以后又出現唐代的曹霸、薛稷、周昉,元代的朱璟等一批杰出畫家。明清時期是安徽繪畫的高峰期。明代有詹景鳳、丁瓚、丁云鵬等,清初則出現以漸江為首的新安畫派,以梅清為首的宣城畫派,以蕭云從為首的姑熟畫派。乾嘉年間出現蕭縣龍城畫派。這些畫派對中國的繪畫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當代安徽的中國畫,承前賢畫風之遺緒,呈現出多元、開放的格局。展出的28幅國畫作品,是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

顧玉萍的《孫中山像》、馮之茵的《激流勇退》在寫實基礎上追求寫意,形神畢具地表現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氣節。楊國新的《蔡元培先生像》用淡墨寫意,頭部輪廓以淡枯筆勾勒,人物皮膚皆施淡赭色,先生一手拿書,眉間若有所思。王光明《紅軍時期的周恩來》手法新穎,工寫兼長,樸素中見英氣,偉人形象躍然紙上。凌曉星的《熱血一九一一》描繪了不同人物的眼神、手勢、身姿等,有怒有驚,動靜結合,深刻再現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這些人物畫,創作的是歷史,講的是奮斗,啟示的是當下,燭照的是未來。羅獻麗的《紅色記憶》草鞋、馬燈、倒影簡陋的木質推車等,純正自然,用畫筆回憶革命時期的艱苦歷史。凌徽濤的《牧歌行》翠綠的細柳與筆墨濃重的牧童群體,形成虛實對比,顯得飽滿又空靈,象征新時代的蓬勃生機。

廖新、王啟敏、方茂鴻合作的《紅色大別山》,隋紅軍、廖新、柯大林、劉云鶴、程傳如合作的《云嶺春曉》,葛茂柱、丁力、吳雪合作的《人民江山萬古長青》,廖新、葛濤、卜方偉合作的《大別山故事》,緊扣革命主題,構圖繁密,山重水復,妙景奇辟,綿邈幽深,特別是大別山革命老區的紅日,如一輪希望之光照耀大地。章彪的《春醉臥龍川》、張松的《登高望遠》線條堅實,富有力感,構圖清新豐滿,近景遠景相呼應,既有變化,又達到整體的平衡。王濤的《春風放膽來梳柳》、莫雪飛《松骨泉聲》林木帶雨,秋山蒼潤,溪水四溢,木石多而不碎,靜謐生動。王永敬《得心案幾清茶淡》構圖均衡,遠山近松,淡山墨松,既有空間感,畫面又很平穩。

丁力的《長青圖》松針疏密得當,點葉茂密清新,松樹盤曲蒼勁,氣勢連貫,有一望不斷之感。張煜的《水綠灘平一帶春》用淡藍色飽蘸凈水,柔和圓潤地表現沙灘的寧靜,以及綠水帶春的景象。陳光林的《碩果累累》、王衍平的《映日》、馬科的《西部風情》運用寫實,善于集中,通過色彩的對比度和純凈度,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表現鮮明的主題。梁美的《俏不爭春》紅梅點點,濃淡相宜,用筆勁健,立意高遠,充分表現“雪侮霜欺香益烈”的梅花精神。騰億雁的《竹石圖》筆墨恬潤俊逸,嫩處如金,秀出如鐵,樸實大氣。張洪的《福壽》寫意松桃,含蓄蘊藉,有墨澤雨潤之感。徐若鴻的《香遠益清》、黃冬民等合作的《映日荷花別樣紅》,線條渾厚質樸,骨力內含,氣韻生動。張此潛的《國色添香》墨色古雅,充分表現蘭花與牡丹的不同風格,造型疏簡有度,明凈放逸。朱丹穎的《盛世花語竹報平安》“之”字構圖,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墨竹與花朵交相輝映,表現對祖國繁榮昌盛的贊頌。

楚文化、中原文化、徽文化博大精深,各有風韻。三地書畫聯袂展出,是再次的文化交流互通,心靈的碰撞提升。筆墨當隨時代。相信鄂豫皖三省政協書畫家在攀登藝術的路上,能緊扣時代脈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

我們相信鄂豫皖三省政協書畫家,定會時刻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緊扣時代主旋律,成為助推三省文化藝術繁榮的重要力量。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