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三農人物
人參果讓他人生更精彩
張玉光在采摘人參果。 受訪者供圖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縣西街口鎮享有“中國人參果之鄉”的美譽。說起該鎮的人參果,就必須提到一個人——石林西游人參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玉光。他告訴記者,1996年家里的親戚帶了幾十株人參果苗到西街口鎮新木凹村。“聽親戚說,這種果子在外地賣得挺好。當時覺得新鮮,就決定試種一下。”
頭一年,這些苗子就結了不少果,張玉光和家里人嘗了嘗味道還挺不錯。作為村干部的張玉光心想,這個人參果發展的前景應該不錯,要是能發動群眾一起種一些,幫助大家增收豈不是件好事。
張玉光在村里動員了幾家,可大家對這個新奇的東西敬而遠之。“品嘗品嘗可以,種嘛,怕不保險,還是好好種玉米心里踏實。”張玉光說,大家的擔憂他可以理解,種出來賣給誰是最大的問題。
要不要自己帶頭先干,做出個樣子來給大家看,張玉光的心里也在打鼓。幾番權衡之后,他還是決定試一試。1997年,他買了種苗,一下種了2畝人參果。等到果子上市時,他又帶著家里人拉著滿車的果子到處跑市場。
老天不負苦心人。這一季下來,張玉光和家里人雖然辛苦,但收獲滿滿。從鎮上到縣城的消費者,漸漸認可這種從未見過的果子。張玉光至今還記得:“當時算過一筆賬,種一畝人參果的收入要遠遠超過種一畝玉米的收入。”
看到了種人參果的好收成,村里人也動起來,請教張玉光人的絡繹不絕。村里的人參果種植規模一天一天地擴大。本地的市場接近飽和,張玉光就帶著大家伙向周邊縣城、省城進軍。總之,從那會兒開始,村里人的口袋越來越鼓。
一晃10多年過去了,石林縣的人參果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單打獨斗已經不能適應產業的快速發展。2015年5月,張玉光聯合村里的幾戶一起注冊成立石林西游人參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走抱團發展的路子,把這個小果子做成大事業。
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本應越來越好的人參果卻遭遇了價格的“滑鐵盧”。張玉光說:“2015年到2016年那會,每公斤只有0.5元,還只是對老客戶。你要是人參果種植的新人,收購商是不會收的。”
規模不斷擴大,市場接近飽和,價格下降是必然的。多年的摸爬滾打,張玉光深諳其中的道理。他說:“種人參果的人越來越多,可市場的大小卻從未變過。”一時間,張玉光也沒有了辦法。
值得慶幸的是,當時昆明市農業農村局開展的培訓讓張玉光重拾了信心。張玉光回憶說,當時不僅學到合作社的管理知識,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自己保守的想法,拓寬了眼界。“老師們鼓勵我說,這么好的果子,為什么不闖一闖省外的市場?”
于是,張玉光和幾位合作社社員一起拉著樣品,第一站來到湖南常德市,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張玉光沒有放棄,繼續南下,一路到了福建福州市,一賣便火,訂單一個接著一個。隨后,張玉光等人折返北上,進入浙江嘉興市,又是大賣。
隨后的兩年里,張玉光帶領合作社社員,帶領著周邊群眾,專心種植,專心為客戶供貨。當然,他也不忘隨時為自己充電,遇到問題,便向農廣校的老師或是農業大學的技術專家請教。
云南石林的人參果漸漸地開始被國內市場認可、接受。正在市場一片紅火的時候,張玉光又發現了其中的問題。他說:“石林的人參果到了經銷商的手里,貼的就是人家的商標,打的是人家的品牌。雖然賺了賣果子的錢,但這樣下去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后,合作社注冊了自己的人參果商標——“齒艿”,換上了新包裝。張玉光告訴記者,這是借用了彝語里的“艿”字,兩個字合起來的寓意是吃完人參果牙齒都是甜的。憑著過硬的品質,2018年,“齒艿”牌人參果一舉拿下云南省名牌農產品稱號。
如今,人參果已成為石林縣打造“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人參果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15萬余畝。張玉光帶領的石林西游人參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也發展到了108戶,基地面積8000余畝,不僅打開了北京市場,還搭建微商平臺,讓人參果也搭上電商快車。
“能發展到今天,有黨和政府好政策的支持,也有農廣校不斷學習充電,還有自己的堅持和帶領大伙兒致富的決心。”張玉光真誠地說,“未來的路還有很長,也一定能走得更好。現在果子多了,市場也大了,再競爭就得拼更好的品質了。”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人參果 張玉 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