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游>資訊
“仙境海岸”領潮“藍色休閑”:山東憑什么?
【點睛】以“仙境海岸”為主題統領的人文性和連續性,是山東濱海最顯著的特質,也旗幟鮮明地拉開了山東濱海與其他濱海區域“和而不同”的段位與定位,使得山東濱海鶴立群雄。
從世界范圍來看,優質的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主要集中于山地和濱海區域。在中國也不例外,擁有優質山水人文資源和藍天、陽光、沙灘、海水“4S”濱海資源的地區,較之于平原地帶,更具有發展旅游產業的先天優勢。
這不僅是山地、濱海的生態優勢使然,也是人類最初從海洋、山地為“母體”進化而來的生命基因和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現——依山臨水是理想家園,既尋求穩定的安全,又兼顧靈活的冒險,不確定的危機隨時都有可能被迫逐水遷徙,尋找新的生存空間。
歷史演變到現代和平時代,人類開始從爭奪“生存空間”轉向追尋“生活空間”,山地、濱海區域演變為“日常生活之外”的旅游休閑度假空間。
中國雖然擁有超過3.2萬公里的海岸線,但是由于各地的地質地貌、環境氣候等不同,能夠滿足旅游休閑度假發展條件的優質海岸線,主要集中于幾個具有金沙灘和海島資源的特定區域,而大部分泥潭、灘涂海岸,不具備旅游休閑度假的景觀和環境條件。
因此,我們關注中國濱海休閑度假目的地時,總是聚焦于單個的濱海城市,比如大連、秦皇島、廈門、三亞、北海等,而不是某段大尺度的海岸線。城市雖然具體,但卻有局限性,它作為一個點,不具備線與面的延展空間。
唯有將目光聚焦于山東半島時,大尺度“黃金海岸”的概念才得以更加具象化地呈現——日照、青島、威海、煙臺,一道濱海旅游城市集群帶。
當人們選擇去山東半島的濱海城市去旅行度假時,往往會陷入選擇性困惑——究竟該去哪座城市?而且其他臨海省份,這種選擇性困惑不那么明顯,“濱海旅游目的地”總是指向單個的具體城市,甚至是具體城市的特定區域,海南也不例外。
由于濱海城市的集群效益,山東半島的濱海旅游目的地存在多元性和連續性,而其他地方的濱海旅游城市,作為單一的個體存在,具有選擇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如果再加上東營、濰坊和濱州,山東半島的濱海城市集群,會更加綿長而多元——城市型濱海、山地型濱海、濕地型濱海、河海交匯型濱海、灘涂型濱海等各美其美。
山東半島的濱海空間,還具有一個“組合優勢”,她整合了深受人類青睞的“山地+濱海”兩大資源優勢,攜帶歷史賦予的名山、名人、名城、名河等人文資源,在中國海岸線版圖上,構筑起一道長達3345公里,約占全國大陸海岸線的1/6的“文化大廊道”。
以“仙境海岸”為主題統領的人文性和連續性,是山東濱海最顯著的特質,也旗幟鮮明地拉開了山東濱海與其他濱海區域“和而不同”的段位與定位,使得山東濱海鶴立群雄。
山東海岸:有文化的海岸
單純就海岸線的長度而言,山東不是最長的,廣東以4000多公里海岸線位居第一。山東與福建均以3300多公里的海岸線爭居第二,說法不一。若以歷史人文的“文化海岸”或以金沙灘連綿的“黃金海岸”而論,山東海岸具有絕對的文化先導性和規模連續性優勢,這一點毋庸置疑。
21世紀是海洋經濟時代,國家層面給予山東“經略海洋”走在前列的要求和期待。旅游業作為山東省新時期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重點發展的“十強產業”之一,也是發展海洋旅游推動“經略海洋”的先行產業。基礎在于,念好和轉化好代表山東濱海資源特性的“五經”:
一是“山海經”。山東海岸名山、名島林立,嶗山、鶴山、昆崳山、五蓮山、九仙山、天臺山、浮來山、赤山、蓬萊山、艾山、丘山、成山頭等,不論高低,有仙則名,都是仙山;劉公島、鳳凰島、芝罘島、養馬島、靈山島、田橫島、雞鳴島、長島、廟島群島等島嶼,都有淵遠流傳的歷史故事,其中養馬島以秦始皇東巡養馬而命名,田橫島因“田橫五百壯士”集體殉國而得名,山東可見的海岸文化發端于秦漢時期,遠早于南方。
名山林立,山海相依,海島密布的地理空間格局,加上有山皆有仙道,有島就有故事的文化積淀,使得山東半島自然形成“山地旅游+濱海休閑”的組合優勢。如今,每座山都是景區,每座山下都形成鄉村旅游和民宿連片集群,“玩海宿山”的山海聯動成為可能。
二是“文化經”。從史前東方人類在日照天臺山祭祀太陽,到秦始皇親至蓬萊尋找仙山和長生不老藥,再到宋金元時期嶗山、昆崳山成為道教全真派祖庭,山東海岸線從古至今多作為“朝拜圣地”而存在,由此派生出的東夷文化、太陽文化、道家文化、民俗文化等,歸結為以嶗山和蓬萊仙山文化為主導的“仙境海岸”。
輔以海防軍事文化、膠東革命紅色文化、開埠文化、葡萄酒文化、茶文化、莊園文化等多元文化,構成“文化海岸長廊”,使得山東半島海岸線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以挖掘和轉化。
日照“東夷小鎮”、莒縣“莒國古城”、即墨“即墨古城”、棲霞“牟氏莊園”、蓬萊“登州水城”、環翠“華夏城”等都是基于歷史的文化場景再造,或遺產的保護性利用,成為向歷史要創新的“文化經略”之舉。
三是“港城經”。在隋唐以前,蓬萊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可以說是北方東部的第一大港,連接東亞“海上絲路”與西部“陸上絲路”的樞紐港口。日本和朝鮮的使臣、商人,就是在古登州登陸、暫住,拿到通關文牒,獲得許可才能經由陸路前往長安或洛陽,因此,古登州港成為中外文化的交匯點。元明以降,人口和經濟中心南移,南方沿海出現大港,進入海上絲路的鼎盛時期。
到近現代,西方列強和日本入侵,先后在煙臺、青島建立領事館和通商口岸,使這兩座城市率先邁向現代化港口城市,具有中西合璧文化、經濟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國際化特征。
港因城而建,城因港興,山東濱海城市比其他地區更加近海、親海,青島、日照、煙臺、威海“海城相接”,城與海僅有“一路之隔”,海邊生活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如今,山東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4億噸,全球第一;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000萬標準箱,全球第三、全國第二;海鐵聯運突破200萬標準箱,全國第一。正在形成以青島港為龍頭,日照港、煙臺港為兩翼,渤海灣港為延展,各板塊集團為支撐,眾多內陸港為依托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從被動開埠到主動通航,港城融合,海城融合,產城融合,是山東半島建設海洋經濟強市,推進“經略海洋”的戰略路徑。依托港口優勢,推動與日韓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共同開辟“一帶一路”東西國際大通道,開展郵輪互通、健康養老、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合作,建立中日韓旅游合作示范區,是邁向遠海、深海,拓展“藍色休閑”縱深發展的必然選擇。
四是“陸海經”。黃河在山東入海,造就面積約5400平方公里的黃河三角洲,構建起山東“河海交匯”的空間格局,黃河與渤海、河岸與海岸、濕地與海洋交融,激蕩出的“黃藍綠”融匯的水文奇觀,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 是世界唯一的壟斷性資源。東營,也成為唯一兼具黃河文化與海洋文化的標志性城市。
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與“經略海洋”兩大戰略的加持下,將濱州、濰坊、東營、煙臺臨河、臨海部分地區納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將成為山東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旅游的視角來看,隨著山東黃河文化精品旅游帶的建設,如果黃河實現游船通航,并與海航游船形成聯航,將打通海陸阻隔的格局,形成海陸一體的聯動發展。通過線路串聯,客源共享,將有利于以“仙境海岸”發達城市,帶動“黃河廊道”欠發達城市,實現共同發展。
從“海陸統籌”發展的視角來看,山東“藍色休閑”僅僅停留在“藍色海岸”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以海岸為軸線,向近海、深海和內陸地區拓展、滲透。這樣才有利于將“仙境海岸”每年吸引來到的數億級客流,有效分流至近海和內陸,實現更多的消費轉化,助推旅游休閑經濟“內循環”發展。
五是“鄉土經”。山東半島的居民大都臨海而居,靠海吃海,形成獨特的臨海鄉村聚落、漁村民俗和節慶活動,傳承至今。
從五蓮山下的石房子,到嶗山腳下的綠樹紅瓦民居,再到蓬萊漁村、榮成海草房,不同的民居,展示著不同的鄉土風情;從日照的海沙子面,到青島曬甜魚、蓬萊鲅魚餃子,再到東營大閘蟹,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是漁民“果腹”的智慧創造;從日照的太陽文化節,青島田橫祭海節,到煙臺開漁節、榮成谷雨節,每一種節慶,都是民間信仰的傳承和美好生活的祈福;從青島啤酒、即墨老酒,到煙臺葡萄酒、東營黃河酒,每一種酒,都是可品嘗的地域文化釀造。
傳統漁業已經遠去,但在各個漁人碼頭,仍見打漁歸來的繁忙與喜悅。現代高科技漁業養殖,形成遍布山東半島的海洋牧場,形成集群化的發展,也讓今天的我們能夠走進牧場,近距離地觀察和體驗捕撈各種海洋生物的樂趣。
經過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洗禮,“鄉土性”仍舊為山東濱海一帶保留了濃郁的生產、生活氣息,恰是融入日常生活“海洋文化”,隨處可見的漁舟唱晚和田園牧歌。
現在,在濱海局部地區,已經形成鄉村旅游連片集中式發展,構建起環城市鄉村旅游集聚帶,濱海的“鄉土文化”被喚醒,漁村華麗轉身為民宿村,成為濱海旅游消費體驗的時尚亮點。
“仙境海岸”的“地方實踐”
正因為山東濱海城市均以“文名立市”,不管從資源稟賦、城市知名度,還是市場規模來考量,山東濱海旅游一直遙遙領先,占據山東全省旅游市場規模的半壁江山。
截至目前,山東共有13個國家5A景區,其中濱海一線6個;共有4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全在濱海城市;共有8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濱海城市有3個;9處國家級名勝風景區,2處在濱海。這是代表山東濱海旅游品質的基本盤。
2018年,山東省政府批復,省發展改革委和原省旅游發展委聯合印發實施《山東省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8-2025年)》,明確提出建設“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仙境海岸”位列其中。對標美國加州陽光海岸、法國藍色海岸、澳大利亞黃金海岸、西班牙太陽海岸等世界知名休閑度假海岸,山東欲打造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世界級休閑度假海岸——“仙境海岸”。
這是“好客山東”的雄心與夢想!
重點圍繞黃金海岸4地市,差異化定位:青島打造音樂之島、影視之都、啤酒之城,依托老城區規劃建設“萬國建筑博覽區”;煙臺打造養生之都、葡萄酒之都;威海打造休閑康養之都;日照打造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近年來,各地市都在探索符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城市特性的創新發展路徑,深耕海洋旅游——
青島著力健全海洋旅游產品體系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構建“一灣、三線、四區、多島”的海洋旅游布局,重點打造一條集山、海、城為一體,具有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海上畫廊”;通過支持規范發展帆船、潛水等海上運動,豐富游艇觀光、海洋牧場、餐飲購物、文化休閑等多元旅游業態和“親海”形式,不斷滿足游客“吃住行游購娛”一站式旅游需求,努力把膠州灣打造成“不夜灣”。
煙臺依托1038公里海岸線、10余處海灘,構建起主題突出、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在不斷提升10個國家級、省級旅游度假區、50多個海洋文化旅游景區的基礎上,著力打造最美100公里自駕游、海上觀光游、海洋牧場游、海洋生態科普游、海洋文化演藝游、葡萄海岸游等新業態,推動葡萄酒莊、海洋牧場集群化發展;按照“一島一主題”差異定位,培育打造長島、養馬島、芝罘島等海島旅游集群,開發豐富海島旅游產品。
威海依托11處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31處省級海洋牧場示范項目,打造“海上游”產品,發展休閑漁業等海洋旅游精品項目,推動桑溝灣、愛倫灣等海洋牧場提檔升級;打造“海島游”產品,充分整合利用劉公島等著名海島資源,推進雞鳴島等海島深度開發,培育大眾化、高端化等船艇多層級消費市場,將游輪、游艇、帆船產業,打造成威海城市的亮眼名片。
日照深入挖掘提煉海洋文化、東夷文化等地域文化內涵,建成“東夷小鎮”“莒國古城”等項目;推動非遺資源生產性轉化,建成“非遺工坊”30家,策劃舉辦漁民節等節慶活動,創作大型音樂劇《海之歌》;發展以“住漁家房、吃漁家飯、干漁家活、品漁家樂”為主要內容的海洋民俗文化游,加快漁家樂民俗旅游轉型升級;海洋垂釣、海上度假等新業態發展迅速,集“休閑觀光、競技垂釣、海洋采摘、食宿賞娛”功能于一體的“海上牧歌”等海上休閑體驗平臺和順風陽光海洋牧場等國家級、省級海洋牧場,受到中高端游客熱捧,形成濱海旅游的“日照現象”。
東營以“打響黃河入海品牌、打造精品旅游線路”為目標,重點打造黃河口濱海旅游小鎮,一個集商務交流、餐飲會展、休閑度假、生態居住等于一體的濱海旅游綜合體;規劃建設墾利康華海洋牧場、河口通和海洋牧場等,可開展游艇、垂釣、觀光等旅游活動;完善沙灘休憩、海水浴場、濱海康療等休閑度假設施;規劃建設具備海水洗浴、海灘休閑、踏車水上行、快艇迎浪沖等海濱休閑娛樂功能的黃河口海水浴場。
濱州依托貝殼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龍頭,整合現有的生態濕地、鹽田蝦池、地下溫泉、風力發電等資源,發展河海觀光、休閑垂釣、趕海拾貝、溫泉度假、工業旅游等特色業態;依托無棣珍貝瓷業、海鹽文化基地和濱化海源鹽化工業旅游示范點,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資源,開發無棣貝瓷、鹽雕等海洋文化旅游產品;以大高航空城等為主體,成功推出低空飛行航空旅游線路,成功舉辦兩屆山東省低空旅游發展大會。
濰坊重點發展休閑漁業,培育休閑垂釣、灘涂休閑、海洋休閑游線路,打造以海上觀光、海鮮品嘗、濱海休閑、鹽業體驗為主題的羊口濱海風情旅游區。發展游艇觀光旅游新業態,濱海歡樂海景區已投入運營4艘法拉蒂豪華游艇,總噸位238.8余噸,吸引了濰坊本地及淄博、東營、濟南等地客源體驗消費。總投資8.9億元,建設集商業、俱樂部會所、專業游艇服務為一體的國際游艇碼頭,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海上旅游的產品供給和價值鏈條。
雖然各地市都在依托資源優勢,選擇差異定位,精耕深做各自的“黃金海岸”,也形成連片式的集群化發展,但“仙境海岸”作為一個整體,不管從空間布局、業態供給、品牌影響等各方面來考量,都還不夠具象,不夠給力。
局限于海岸、淺海、近海、海島等資源淺層次的業態和產品,難免陷入同質化的過渡供給,而游客期待的邁向“藍色休閑”的深度體驗。但是,一個全國普遍性現象是,由于某些以生態保護和安全名義的限制和管控,讓很多可深度開發的資源,寧可閑置,也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山東也不例外,如果局限于此,停留在“藍色海岸”止步不前,停留于各自為戰,小富即安,那么,山東打造世界級優質休閑度假區、世界知名的“仙境海岸”,將還有很長的時間需要等,很長的路,需要延期走。
領潮:“藍色休閑”即“藍海市場”
一直以來,山東對濱海旅游的定位,還停留在淺層次的旅游觀光層面——“濱海旅游”,沒有上升至深度體驗——“休閑度假”層面來開展經營和推廣,導致市場對山東的濱海休閑度假的認知存在偏差:一是缺乏優質的精品休閑度假業態和產品;二是沒有形成休閑度假的發展氛圍和市場號召力。
在濱海旅游發展層面,山東一直想比肩海南,輿論上形成“南有海南,北有山東”“冬季到海南,夏季到山東”的格局。這首先需要山東把“濱海旅游”的提法,上升至“藍色休閑”的維度。
因為濱海是休閑度假地,休閑的范疇比旅游更廣寬,休閑度假是深度體驗、深度轉換的路徑,單提“旅游”不符合濱海城市的特性。在營銷的語境中,旅游是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消費”,而休閑度假才是“旅游流量”沉淀之后的“留量消費”。
疫情防控常態化導致旅游市場化“出口轉內銷”“跨省轉內省”,被壓抑的旅游消費需求催生出“就地游”“省內游”“城市周邊游”“郊區休閑”“微度假”等本地化出行方式,進一步促進城市周邊、鄉村休閑度假精品業態的升級。
如前所述,山東山海型、文化型、港城型、海陸型、鄉土型等資源特性,在大眾旅游、大眾休閑的市場背景下,更應該發展精品休閑度假業態,至少應該是旅游、休閑、度假三者并重,努力提高“度假留量”,才能提升資源有效轉化和供需的有效匹配。
在大眾休閑時代,山東如果“敢為天下閑”,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倡議“全域休閑”,不啻一次理念領先。因為實現“全域旅游”基本不可能,旅游具有外向型經濟特征,但實現“全域休閑”是可能的,休閑是可以主客共享的。
在融合發展層面,應該推動“邁向深海,海陸融合”縱深發展,而不是停留在濱海和海岸;在業態布局上,應該根據臨海、濱海、海岸、淺海、近海、深海,海上、海中、海下的空間特性,研發不同層級和不同形態的體驗業態,尤其是研發海下探險、海面運動、海上飛行、遠洋度假等專業、小眾的深度體驗業態。
當下及未來,高精專的業態消費,才是高消費的轉化,也是高品質的引領。不用說中國的龐大人口基數,就山東本省過億的人口基數,任何“小眾”的規模,都會成為“大眾”,更不用說一切產品的風行,都是有“小眾發現”引導“大眾跟風”的。在這個時代,任何一款產品,當它變為大眾消費時,也就意味著,它已經落后于時代潮流了。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是歷史的經驗。“經略海洋”,需要勇立潮頭經風流的雄才大略和使命擔當。山東至少應該努力為這些深度休閑度假業態的衍生,創造條件,掃除障礙,提供保障,激活市場的自育能力和自發創新,就會迎來市場“藍海”。
觀念引導行為,語境影響市場——“藍色”即“藍海”。
探索未知的海洋,是人類的夢想;開拓未知的空間,就能搶先市場!
(作者:孫小榮 系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碩士導師、中國旅游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旅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旅游 濱海 山東 休閑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