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2021年08月03日 14:49  |  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本報記者  薛  帥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7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致賀信。16天的大會,文明對話、交流合作,結出豐碩成果。

7月31日晚,大會在福州成功落下帷幕。作為一次加長版的會議,本屆世遺大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以在線形式審議世界遺產議題。大會新增34個世界遺產、3個已列入項目實現重大拓展。其中,“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為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大會一致通過《福州宣言》,重申《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原則和開展世界遺產保護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呼應大會關于氣候變化對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深遠影響的高度關注,強調保護世界遺產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呼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支持,留給后代一個開放、包容、能夠自我調適、可持續、有韌性和清潔美麗的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申遺保護工作要“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第4次擔任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國(2017年至2021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主席國,承辦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4屆會議,吸引多個國際組織在華設立二級機構,支持中國專家擔任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中心理事、執行委員等職務,切實承擔起世界文化遺產領域的國際責任。

多年來,我國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不斷貢獻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以申遺項目培育為支撐實現申遺可持續開展

1985年,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承諾與世界各國一道,保護傳承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截至目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6項。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遺產大國,遺產保護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黨的十八大以來,進一步加強了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預備項目培育工作,對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實施動態管理,建立警示和退出機制,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扎實開展申遺前期準備工作,提高申遺儲備項目的整體質量。”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

2012年以來,我國的元上都遺址(2012年)、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2013年)、大運河(2014年)、“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2014年)、土司遺址(2015年)、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2016年)、“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2017年)、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021年)先后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可。

泉州申遺成功后,我國的申遺“預備名單”里還有哪些項目躍躍欲試、前景可期?

“目前階段的重點工作是,做好我國2022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云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迎接國際組織考察的各項工作,重點培育北京中軸線、寧夏西夏陵等前期準備工作較為完善、已初步具備申遺條件的項目,有序推進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萬里茶道等跨國申遺項目的研究工作,加強指導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江南水鄉古鎮、石岇遺址、芒康鹽井和古鹽田等重點潛力項目,逐步建立完善近十年申報預備項目梯隊。”該負責人說。

其中,云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從農業、土地、生態、聚落和民族信仰等多個角度,揭示了中國作為世界茶文化起源地的重要地位;西夏陵再現了業已消失的西夏社會在建筑、文化、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最高成就,展示了古代中國民族地區的多彩文明。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萬里茶道是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凝練的申遺項目,得到了國內相關省市的廣泛參與。目前,國家文物局正從國際和國內兩方面著手,扎實推進相關基礎工作,積極推動搭建跨國申遺工作框架,待條件成熟后將適時啟動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穩步提升

世界文化遺產展示闡釋推動中華文明成果“走出去”。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連獲佳績,使中華文明成果登上世界舞臺,吸引世界各國民眾廣泛關注。世遺的巨大吸引力使之成為境外游客聚集的“網紅”打卡地。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等成為外國政要訪華參觀的首選。以世界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文物出境展覽,將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積淀和當代中國的活力與自信送到世界各國民眾身邊,成為溝通中外文明交流的橋梁和紐帶。截至目前,我國已在20余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50多項以世界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展覽,國際反響強烈。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明的見證,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故事,展現了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主席田學軍說。

世界文化遺產也成為引領文物博物館行業發展的“鮮明旗幟”。近年來,一批高水平的保護、管理、監測、展示項目實施,有效改善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傳承延續了突出普遍價值。其中,長城保護工程、“平安故宮”工程、西藏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良渚古城遺址展示工程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示范項目。探索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形成了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的優秀案例,推動文物行業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世界遺產大會中,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這是繼2018年大運河之后,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再次獲此殊榮。世界遺產委員會在決議中高度評價中國政府在長城保護方面采取的積極、有效措施,使遺產突出普遍價值得到了妥善保護。決議同時贊賞中國政府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頒布實施《長城保護總體規劃》,以及在公眾傳播推介、遺產地能力建設、專項保護立法、現代科技應用、國際交流合作、緩解旅游壓力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世遺申報保護助力遺產城市可持續發展

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利用申遺契機,多措并舉,實施遺產保護與環境治理,使長期困擾遺產地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例如,大運河申遺,提升了1011公里運河水質,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良渚、西湖、鼓浪嶼申遺,提高了杭州、廈門城市人居環境和國際化水平;中軸線、海絲、泉州申遺,推動了北京、廣州、南京、泉州城市考古與老城區保護;大明宮、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賦予了城市特色魅力,形成一批高品質城市文化空間,提升了遺產地民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我們會恪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學習和借鑒國內外遺產保護好的經驗和做法,確保遺產突出普遍價值和真實性、完整性,并得以可持續的保護和有效的傳承。”福建省泉州市委書記王永禮透露,將以22處遺產監測終端平臺,監測覆蓋泉州遺產所有構成要素和關聯環境,實現遺產本體數據采集、分析、實驗、監測、反饋動態一體化;提升遺產點周邊環境,實施29條古城街巷綜合整治、掛牌保護古厝古建筑、改善提升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等,讓居住著世代百姓的7.1平方公里古城遺產緩沖區成為充滿“煙火氣”的世界遺產。

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我國牽頭推進絲綢之路跨國申遺,作為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協調委員會主席國之一,積極加強與世界遺產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組織的溝通,協調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共同推進跨國聯合申遺,促進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往。

同時,國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遺產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還積極參與國際保護行動,先后開展了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茶膠寺保護工程,尼泊爾加徳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震后修改工程,緬甸蒲甘地區佛塔震后修復工程,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歷史文化遺跡修復工程等,在肯尼亞、孟加拉、埃及等20多個國家開展多項聯合考古,為世界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將“中國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成為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的中堅力量。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保護 中國 文化遺產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