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資訊 綠·聲音 綠·生活 綠·人物 綠·能源 綠·產業

首頁>生態>資訊

統籌規劃、突出優勢,江蘇宜興——

給綠色留空間 為鄉村添活力(鄉村振興看生態③)

2021年07月20日 16:16  |  作者:姚雪青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1626723685176_1

位于宜興市張渚鎮的華東百暢生態園綠意盎然。陳 成攝(人民視覺)

核心閱讀

鄉村生態空間,旨在為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和保障環境承載容量提供空間。

在江蘇宜興,鄉村生態空間優化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通過統籌規劃、突出優勢,當地實現了對鄉村重要生態資源的保護利用。

南部是連片山林,北部是湖蕩水鄉及沃野農田——打開市域地圖可見:位于太湖之濱的魚米之鄉江蘇宜興,像一幅“三山二水五分田”的水墨畫卷,山水資源非常豐富。

依山傍水也是當地推動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優勢和特色——通過對鄉村生態空間的統籌規劃,在這幅畫卷中適當揮灑與留白,勾勒出江南水鄉獨特的韻味風貌……

沃野農田:有序耕織美麗鄉村

站在宜興芳橋街道金蘭村村部眺望,東面是工業集中區,廠房林立;北面,沿著蔣史港、李沙浜等河道,分布著27個村民小組,被黑色柏油路面與彩色路燈勾連起來,房前屋后種植著紅楓與香樟。

“十多年前,村里還不是這個樣子。”65歲的村民鄧小華回憶,過去村里連像樣的路都沒有,村民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各家零散的農田大量拋荒,年輕人一半都外出打工了。

“環境不好,人留不住,產業不行;沒有產業,缺乏人氣,環境更糟,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必須要在鄉村空間布局上破題。”金蘭村黨總支書記蔣仲良說,從2003年開始,他帶著鄉親們肩挑背扛,從將道路修好、基礎設施建好、衛生死角清理好做起,努力營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村容村貌。

在此基礎上,金蘭村梳理鄉村肌理、重新規劃空間布局,這些年主要做了兩件大事。頭一件,是將位于村莊東部的廢棄破舊農房有序拆除,利用閑置土地或土地置換,建立起工業集中區,引進機械、汽車材料等鄉鎮企業,部分村民到鎮上安置,部分村落向西部集中。目前,金蘭村全村已入駐54家企業、年銷售額11億元,越來越多年輕人被吸引回鄉,到企業上班。

另一件,就是2014年起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村辦合作社,近400戶農戶把2780畝土地以承包權入股,小田連成大田。合作社進行綠色種植、統一經營,還發展了稻米加工生產線,現代農業蓬勃發展。

“土地流轉以后,我到合作社進行田間管理,除了入股分紅之外還能打工掙錢,年收入有6萬多元,比過去多了一倍多。”村民鄧小華說,屋前是蔣史港生態駁岸,屋后是千畝良田風吹麥浪,村里還有健身娛樂廣場和綜合服務中心,如今工作像在景區,生活像在花園。

宜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空間規劃科科長王燁峰介紹,鄉村的功能首先是糧食等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要轉向綠色有機、生態的生產方式;其次,鄉村是廣大村民生活居住地,要讓村民有健康宜居的生活環境;此外,鄉村還承擔著作為生態本底、為區域提供生態產品的功能。

“在金蘭村,這些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蔣仲良說,金蘭村通過生態空間的優化布局,助推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的持續調整,形成鄉村發展的良性循環,帶動了農業產業的興旺和人居環境的改善。

湖蕩水鄉:一湖清水兩次轉型

水產自然村口的太湖邊上,幾艘船一字排開,60歲的徐榮法正指導工人們到打撈點進行巡查。徐榮法說,“我們采用人機結合的方式,一般是自動化機器打撈,邊邊角角、蘆葦蕩里的或者應急打撈則可以人工開船。”

船是漁船改造的,生活半徑也未改變,徐榮法在水上工作了半輩子——最早在太湖里圍網養殖,后來為治理水環境改為湖面捕魚,現在則成了藍藻打撈隊的“徐隊長”。

徐隊長的兩次轉型,也對應著他所在的宜興市周鐵鎮、周鐵村的兩次轉型。

周鐵鎮緊貼太湖西岸,呈狹長狀分布。本世紀初,化工和養殖是當地發展的“兩條腿”。全鎮有化工企業300多家;在各水產村,漁民們則以圍網養殖、捕魚為生。2007年開始,周鐵鎮重新布局國土空間規劃,倒逼出一條“淘汰落后產能+生態修復優先+產業結構綠色轉型+生態文明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新路徑。

這次轉型,形成了鎮村空間的“一增一減”。增減之間,都是為生態計。

周鐵鎮黨委書記陳忠強介紹,一方面,持續推進“去化行動”。截至目前,全鎮累計關停化工企業149家,減少年應稅銷售超50億元、稅收超2億元,騰出化工土地2250余畝。

另一方面,實施控源截污和退圩還湖工程,整治沿太湖3公里緩沖帶水產養殖戶300戶,涉及魚塘面積4060余畝,關停整治規模畜禽養殖場134家,還湖水域面積超過3000畝。

空間騰出來了,新的發展從哪里來?“也要‘兩條腿’走路。”陳忠強介紹,第一次轉型瞄準的是機械裝備產業。在周鐵鎮73.2平方公里的土地空間內,聚集了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目前,全鎮已有近300家機械裝備生產企業。

第二次轉型則是發力文旅產業。總面積8828畝的大拈花灣文化旅游康養項目,由15家化工企業騰退而來,于去年底開工建設,目標是打造太湖生態保護“新引擎”和文化旅游“升級版”。

徐隊長未來的家,也已規劃在圖紙上,即將建造在景區里。根據空間布局,包括上岸漁民在內的626戶拆遷農戶,將在大拈花灣景區內南部150畝的安置小區居住、在景區全域各崗位工作。“那時,滿眼都會是湖光山色、水清岸綠!”徐榮法說。據介紹,大拈花灣項目去年10月簽約,目前正在規劃建設階段,預計將用6年左右建設完成。

連片山林:美麗風景串點成鏈

從空中俯瞰,在宜興南部山區張渚鎮東線,有一條全長近20公里、由川善線—善龍線—善林線構成的“綠徑”,像一條項鏈,串起沿線的和諧五洞、蝶舞上東、安逸石羅等特色村落景點。來自南京的背包客朱翔沿途騎行,玩了三天還意猶未盡。

這條“綠徑”名叫“美麗鄉村連片示范帶”,在張渚鎮共有4條:東部梁祝風情人文運動帶、南部窯湖小鎮旅居休閑帶、西部禪意棲居農耕體驗帶、中部桃花積翠飄香風情帶,從2018年起因地制宜分段建設,涵蓋13個行政村、129個自然村,帶動175平方公里、7.5萬人口發展。

宜南山區美麗村莊眾多,旅游資源豐富,“綠徑”有何作用?

“自然生長的鄉村,因經濟發展水平所限或產業導入作用不夠等原因,實施空間規劃的科學性和剛性不足。”張渚鎮黨委書記張敏介紹,例如,村落之間的道路寬窄不一、朝向不同,因為缺乏規劃,無法修建大路,車輛往來不便,另一方面,因缺少規劃,村落之間甚至會出現同質競爭,限制了鄉村旅游在更大空間內整合資源的潛力。

張敏繼續解釋,建設“綠徑”,就是對原先碎片化的鄉村進行系統化的建設,把各村單獨的建設變成連片成帶的整體開發。

如今,翻建的五洞村就生長在“綠徑”上、融進產業中:棟棟農房點綴在山水之間,配套設施齊全,四周果樹環繞;農戶們辦起民宿、開起農家樂,讓自然風光延伸到家前屋后。

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四條“綠徑”連綴起山水城林,打開了鄉村空間,張渚鎮也成為無錫首批城鄉發展一體化先導示范區,下屬各村獲國家級生態村、全省最美鄉村等榮譽。

《 人民日報 》( 2021年07月20日 12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鄉村生態 江蘇宜興,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