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論>放眼世界
新發展格局下自貿區建設要內外并舉
當下,我國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因而,加強區域聯動,內外并舉,內外并重,是有效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必要基礎。
2013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運行,到今天,全國已經有了21個自貿試驗區,形成全方位、有梯度的開放,開創了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自貿區比翼齊飛的嶄新格局,國家自貿區戰略的努力和成就,一言以蔽之,那就是以更大的開放,倒逼更深入的改革。另一方面,我國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貿協定,與自貿伙伴貿易額占比達到35%,尤其是去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簽署,更是凸顯擴大自貿區“朋友圈”的重要意義。
自貿區未來的發展前程遠大,但依然需要在前行的道路上砥礪奮進。尤其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自貿區建設應該邁向更崇高目標,以一體化規劃、差異化布局,構建起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以自貿區“雁陣起航”引領全國深層次改革。
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內部協調機制。目前,國內的自貿區已經覆蓋東西南北中,作為國家戰略,應融合起來,發揮整體優勢,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一是建立聯動機制。加強研究,做好前瞻性戰略部署,整合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化空間布局,既要突出特色,各展所強,又要形成合力,相互補充。二是強化法治保障。鑒于我國自貿區建設已近8年,可從中總結經驗、做法、措施,制定全國通行的國家自貿區法,將自貿區的改革突破,以法治的方式予以固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已于2014年8月1日實施,為國家級的立法提供了實踐基礎,建議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適時形成國家的自貿區法。三是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在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都分布有若干自貿區,可探索在這三個區域率先構建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要素交易大市場,推進土地、資金、勞動力、數據等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主動融入世界,加強外部聯通對接。自貿區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定要在與世界的融合中實現,關注與全球其他自貿區的協調發展。一是加強自貿區與國家間自貿區談判的聯動。應繼續對標世界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先行先試包括中國已經加入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已完成談判的中歐雙邊投資協定以及積極參與的中日韓自貿協定、CPTPP談判(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等涉及的經貿規則,實施更大程度壓力測試,試驗這些國際條約中許許多多的新舉措、新做法,并放大輻射帶動示范效應。二是打造以自貿區為核心的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自貿區要配合其他國家戰略,打好國際牌,并以此作為自貿區最突出的特色。例如,“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無論“一帶一路”通到哪里,都要努力建設好與其相配套的自貿區或是探索中的自貿區,著力打造好“一帶一路”中國境內的網絡型眾多“驛站”,形成可復制的“中國樣板”,提供給世界各地借鑒。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資吸引國,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何等重要。要深度介入相關規則的制定和完善,使中國經濟真正融入世界,在全球治理秩序重構中提出我們的主張與訴求。在世貿組織框架內健全多邊體制,且同時在區域和世界范疇內推進諸邊合作,應當成為中國擴大開放、深化國際合作的“雙輪驅動”。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會主委,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院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貿區 格局 建設 新發展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