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深圳市政協七屆一次會議>委員建言
黃三文:建設生物育種國家實驗室 發展食品產業集群 高質量打造鄉村振興“深圳模式”
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礎仍不穩固,2020年,我國糧食進口1.4億噸,其中大豆超過1億噸,玉米1130萬噸,小麥838萬噸。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列為八大重點任務之一;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打好種業翻身仗”。李希書記強調“在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一核一帶一區大格局中推動‘三農’高質量發展”。王偉中書記指出“深圳要走在前列、勇當尖兵,為全國、全省鄉村振興探新路”。
我認為,深圳要為鄉村振興探新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構建農業食品“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打造鄉村振興的“深圳模式”。
一、 建設生物育種國家實驗室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就要開展種業“卡脖子”的技術攻關。目前我國尚沒有農業領域的國家實驗室,在深圳建設生物育種國家實驗室將充分發揮深圳在IT、大數據、基因組研究等領域的特色優勢,通過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與農業遺傳育種的交叉融合,解決生物育種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發面向未來的全基因組設計育種技術體系,培育高產、優質、多抗新品種,為生物種業、食品安全和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實驗室擬針對生物育種的卡脖子問題,重點開展高光效水稻、優薯計劃、生物固氮、低磷計劃、綠色防控、玉豆計劃、良豬計劃等重大科技計劃。如“優薯計劃”可顛覆馬鈴薯育種方式,由薯塊轉變為種子,解決我國面臨的耕地資源問題。在生物育種的基礎上,實驗室還將研究個性化食品,為每一個人量身定制營養和食品方案,從而徹底打通農業和食品業的通道,實現農業的定制化生產。
實驗室可以采取“市院共建,省部指導”模式,由深圳市和中國農科院先行組織建設,廣東省、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給予指導和后續支持。
二、 加快推進“深圳國際食品谷”建設
2月20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圳國際食品谷發展規劃(2021-2035年)》,這將是深圳市推動鄉村振興的產業生態。
在政策上,建議加強產業政策定向供給。圍繞發展規劃中的十大產業領域精準施策,編制食品谷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產業政策,支持深圳土地出讓收入使用食品谷建設和農業食品科技創新,探索食品谷落戶機構企業和人才所得稅按15%優惠稅率試行。
在投入上,建議加快科創先導區建設。壩光科創先導區規劃建設32萬平米,規劃總投資約92億元,將進行應用型企業創新中心、企業總部兩類載體建設,構筑集產業研發、成果轉化和中試應用等三大功能為一體的布局體系。
在人才引培上,建議加速基礎研發智核建設。加速推進深圳國際食品科學中心建設,把更多的食品領域科研人才引進來。加快推進基因組所與南科大共建現代農業食品學院,建成培養食品谷基礎研究、產業應用人才的搖籃。
三、 建設“深圳農業合作社”
鄉村振興不能只靠鄉村,需要通過城市的人才、科技、資本和市場帶動鄉村振興;農業發展不能只靠農業,需要食品業來為農業提供牽引動力。
建議借鑒荷蘭農業合作社發展經驗,以農戶作為股東參與全產業鏈,以食品消費定制農業生產,依托大灣區農業食品市場需求,以深圳的人才、技術、市場帶動落后地區鄉村振興,打造“深圳農業合作社”。
建議在粵東西北地區開展深圳農業合作社的試點。采用高度市場化的模式,結合食品谷和“圳品”市場,讓欠發達地區農民在生產、加工、銷售等合作環節,賺取大灣區的市場利潤。
農業食品產業是一個整體,國家實驗室將帶來前端科技供給,食品谷將帶來產業生長點,而深圳農業合作社將構成城市支持鄉村的紐帶。這一套“組合拳”將構成鄉村振興的“深圳模式”,也將給華為、騰訊、大疆、比亞迪等深圳企業帶來豐富的農業應用場景。
總之,推進全面鄉村振興,深圳既有偉大的使命,更有巨大的機會。
(發言者系市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黨委副書記)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