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推動民族地區多渠道就業>會議新聞

為了民族地區群眾的樂業夢

——全國政協“推動民族地區多渠道就業”雙周協商座談會綜述

2021年04月14日 10:03 | 作者:謝靚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網4月14日電 (記者 謝靚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就業不僅關系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更關系到民族團結、邊疆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

改革開放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民族地區就業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就業難仍然是一些民族地區群眾關心的問題。

4月9日,全國政協舉行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推動民族地區多渠道就業”進行協商。此前,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組織委員赴甘肅省、天津市開展專題調研,做了大量細致深入的準備工作,為會議更好地建言獻策、凝聚共識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進一步提高對推動民族地區多渠道就業特殊性、規律性的認識,如何在產業轉移、政策保障、人才培養等方面出臺更精準的舉措,拓展就業渠道……與會委員和專家提出了諸多建議,讓民族地區群眾尤其是少數民族群眾安居樂業、增收致富,是大家最關心的事。

???勞務轉移“出去” 產業轉移“進來”

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人口一直在向東部和內地城市流動,今天,勞務產業仍是民族地區促進群眾增收最現實最有效的產業之一。

來自貴州的黃榜泉委員用數據說明了這一事實:貴州省常年約有900萬農村勞動力在外務工,務工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7成以上。黃榜泉認為,應依托東西部對口幫扶機制,強化對口勞務精準幫扶。他建議由東部幫扶省份負責企業用工信息收集發布、指導鼓勵使用民族地區農民工、開展勞務對接和員工培訓等,民族地區負責開展農民工外出務工培訓、訂單輸出、農民工和用工企業維權保障等,并支持民族地區在東部沿海地區設立農民工服務保障機構。

民族地區群眾外出務工該如何適應城市生活?會上,天津市政協委員阿依木汗·烏斯滿介紹了自己的經驗。1991年,她和丈夫從新疆來到天津,從賣烤串開始創業,得到當地相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她說,應進一步發揮社區作用,努力在勞動就業、子女入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讓民族地區的勞動者享受城市均等公共服務,同時進一步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政策法規、就業創業指導等培訓,幫助他們更好融入城市。

民族地區一部分農村務工人員走不出去,不僅僅因為文化習慣差異。來自四川的達久木甲委員建議推廣農民工進城務工積分制,在就業咨詢、職業保障等方面提供服務,著力規范勞務中介行為,人社等部門支持民族地區建立縣級或區域性勞務服務中心,牽頭制定“勞務中介條例”,引導鼓勵勞務經紀人成立行業協會,并加大就業市場監管。

除了讓勞動力轉移“出去”,讓產業轉移“進來”也是一個重要途徑。6年前,國務院參事湯敏與林毅夫委員開始在新疆和田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試驗,他把經驗帶到了會上,建議統籌產業向民族地區轉移的戰略布局,采取大分散、小集中、一縣一品的集約化轉移方式,通過產業鏈來彌補區位劣勢,同時實行更優惠的產業轉移支持機制。

▲▲▲將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就業優勢

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資源是催生就業崗位的土壤。“已公布的四批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少數民族項目占了近40%。如何更好將特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就業優勢,是民族地區以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創業的重要選擇。”會上,潘魯生委員建議整合手工藝產業鏈條,以產業發展打牢就業基礎。

弱、小、散的傳統手工藝必須進一步產業化、市場化,才能帶動廣泛就業。潘魯生建議以政策推動民族手工藝企業攜手合作,并推動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建立民族手工藝產業聯盟,促進跨界整合,引入專業化運作團隊及社會資本,打造全產業鏈的運作模式,并通過文旅融合拓展就業渠道。

提到民族地區的特色產業,很容易想到遍布大江南北的“中華第一面”——拉面。正是靠著一碗小小的拉面,西北不少群眾才跳出“農門”、跨進“城門”。會上,劉同德委員說,“‘小拉面’ 是可以實現一業帶百業的‘大產業’,應以拉面產業為龍頭統籌上下游,支持建設現代農牧業示范區,加大龍頭企業和品牌建設扶持力度,建立覆蓋全國的集種養、加工、配送、連鎖經營為一體的拉面產業體系。”

甘肅、青海兩省群眾已在境外開設拉面店500多家,劉同德認為應把拉面作為“一帶一路”民間外交的重要內容,做好推介搭橋、簽證辦理、語言培訓、餐料出境等服務,讓這碗友誼面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

▲▲▲讓教育與社會需求有效銜接

民族地區就業難,還難在大學生的就業。

會上,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劉新樂委員列出這樣一組數據:全區2020屆普通高校畢業生134380人,初次就業率為68.1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其中蒙古語授課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僅為53.77%,又低于全區平均水平。

劉新樂分析認為,民族語言授課生大多來自少數民族聚居的農村牧區,普通話表達能力差,專業選擇局限性大,而且就業區域相對集中、去向分布相對固定。他建議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有效銜接,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置課程,著力培養學生普通話表達能力和通用技能,實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在各學齡階段全覆蓋。

西藏的高校畢業生就業也和內蒙古有相似的煩惱。來自西藏的阿沛·晉源委員說,應進一步優化政府部門的協同機制,做好幫扶就業政策解讀、宣傳工作。高校教育應以就業為導向,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培育,提升畢業生就業綜合素養。提供精準的就業指導服務,既做好“強信心”的思想引領工作,又做好“暖人心”的就業服務工作,引導畢業生和家長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念。

在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技能更為現實的選擇,會上,孟憲明委員建議加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力度。他說,社會上“白領”、“藍領”標簽觀念依然嚴重,部分欠發達地區畢業生就業主要傾向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招考,參加各類企業招聘和實訓的積極性不高。孟憲明建議提升職教人員的社會認同,并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將職業教育和產業化人才的培養融為一體,一方面職業教育學校認真開展相關專業課程教育,另一方面企業提供培訓、實習所需軟、硬件條件,讓學生在企業里進行“真槍實彈”的技能培訓,從而更快走向社會。

會上,委員和專家的建議得到了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的積極回應,大家一致認為,推進民族地區多渠道就業,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方面,全國政協還將持續建言,久久為功。


編輯:羅文

關鍵詞: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