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確保中小學招生與競賽“脫鉤”
3月3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指出,要深入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規定和“公民同招”政策,嚴禁中小學招生入學與任何形式的社會競賽掛鉤,堅決斬斷這種利益鏈。
嚴禁中小學招生與任何競賽掛鉤,這并非新要求、新基調。近年來,教育部門已是三令五申、千叮萬囑,此次不過是再宣示、再提醒、再強調。不過,一次提醒都能火速“出圈”、引起全網圍觀,足見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
中小學招生與競賽掛鉤,為何必須“嚴禁”?一言以蔽之,有損公平。其實,各類競賽本身并無“原罪”,甚至可以成為開展素質教育的有效抓手。可多年來,不少主辦單位、學校、家長念歪了經。其功利性被一再強化,其動機已被嚴重扭曲。過多過濫的各類競賽一度與升學、擇校、加分等聯系起來,引來暗箱操作,觸發社會焦慮,在教育公平的天平上加上了一個“混亂”的砝碼。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把人比作樹木,認為不必勉強讓樹木長得一樣高,但要在“立腳點上求平等”。今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亦強調,機會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要求“決不能因為家境、區域不同,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嚴禁招生與任何競賽掛鉤,正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一步。應該看到,近年來,隨著對各類競賽活動全面清理、嚴格監管,隨著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公民同招”等政策,競賽活動少了、涼了,效果可謂立竿見影。但與此同時,小學生完成“癌癥研究”等拼爹競賽仍然不時見諸報端,參賽者花式“秘考”依舊禁而不絕——嚴禁招生與任何競賽掛鉤,仍要一禁再禁、“藥不能停”。
一方面,繼續嚴管競賽。競賽變“研學”,答題成“闖關”。據報道,一些杯賽名字換來換去,包裝成“研學營”“冬令營”等形式,在監管的高壓之下竟能從未離開。這提醒我們,一些社會競賽“求生欲”強,變化多端,有足夠的“膽識”與監管競賽、叫板。對此,要進一步鼓勵投訴、舉報,繼續嚴肅查處,讓違規舉辦競賽成為更高危的買賣。
另一方面,繼續抓好招生這一關鍵。中小學招生與競賽掛鉤,招生是“主角”,競賽只能算“配角”。長期以來,一些學校憑借某些資源優勢,任意設置入學門檻,通過“秘考”、面試等途徑“掐尖”搶生源。這一點,才是競賽亂象的作亂之源。如今,免試就近入學、“公民同招”已成常態。但從報道來看,秘密考試、交錢就能搖中名校——個別中小學校、培訓機構仍有頂風而上的跡象。各地教育部門仍要聚焦招生這一環,確保全流程公開透明,對于違規招生行為動真格、出重拳,尤其要把“隱形掛鉤”問題作為今后一大重點,好好管一管。(夏振彬)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競賽 招生 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