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天津實踐>住津全國政協委員風采
黎昌晉、劉紅光委員建言
增加天津市生態建設空間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李寧馨 實習記者魏天權)為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生態協同發展,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部署加強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建設綠色森林屏障,如何更好加強天津生態建設?住津全國政協委員黎昌晉、劉紅光日前聯名提出提案,建議適度增加天津市生態建設空間,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黎昌晉、劉紅光介紹,通過近三年的建設,天津736平方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已經初步顯現規模性生態效益,構建了貫穿天津南北的生態廊道,進一步連通了天津市北部盤山——于橋水庫生態建設保護區、中部七里海——大黃堡生態濕地保護區、南部團泊洼——北大港生態濕地保護區,南部生態保護區向西延伸聯通雄安新區、北部和中部生態保護區向北延伸聯通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京津冀環首都生態屏障帶的重要組成部分。
黎昌晉、劉紅光在調研中發現,北京、上海已經結合本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增加了生態用地,適度核減了農業用地,天津自古為首都之“衛城”,作為環首都東南部地區重要生態屏障,天津生態用地占比偏低、森林覆蓋率排名靠后,需進一步拓展生態建設空間。天津決定加強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對于維護京津冀區域生態系統安全穩定、溝通海河流域濕地系統,形成完整的環首都生態屏障,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更好落實天津市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的生態功能定位,實現海河下游地區‘1+4’濕地保護區的南北貫通,打通京津冀東南部平原地區生態廊道。”黎昌晉、劉紅光建議,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將天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中間地帶綠色生態屏障項目納入國家層面生態戰略;將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中間地帶內不適宜耕種的耕地納入生態退耕范圍,跳出耕地保護考核范圍,在本輪國土空間規劃下達控制性指標時適度核減天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和耕地保有量;同時,支持天津探索建立農業生產空間與生態涵養空間復合利用試點,在國土空間的規劃、利用、管控、統計等各方面創新管理機制,提高國土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有效增加生態用地指標國土空間占比。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