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就地過年 暖在身邊>要聞導讀
就地過年 暖在身邊⑨|“說實話,真沒那么想家”
“說實話,真沒那么想家。”28歲的年輕媒體人賀子桓談起今年留京過年的感受,回答中透著爽朗。
“不那么想家,是有‘技術’支撐的。我已經和爸媽通過好幾次視頻電話了,他們都理解、支持我響應號召留京過年。畢竟減少人員流動,既是為他人,也是為自己,全民抗疫,留得應該,留得光榮。等年后疫情緩和,春暖花開時再回家,還是那不變的鄉情。”賀子桓補充說。
通過視頻連線,相隔千里的一家人同吃團圓飯、互相拜年;借用網絡便利,為遠方的親人寄去年貨、上傳各自照片合成“云全家福”……各種“云團圓”形式,不僅給今年的春節增添了別樣的風味,也為當前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而作為媒體人的賀子桓,感觸則更深。
2018年研究生畢業后,賀子桓就來到北京,入職了一家新聞媒體直至現在。新聞媒體工作是高壓力的行業,賀子桓常稱自己為媒體“打工人”,雖然沒有“996”式的辛苦,但一定具備“打工人”的精神狀態,那就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作風,策劃選題之后要拿起話筒采訪,采寫稿件后要用聲音播出去,采編播一體是常規的工作內容,更是必備的工作技能。
△工作中的賀子桓(右一)。
工作雖然辛苦,但也經常給賀子桓帶來觸動:“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我們做脫貧攻堅系列報道時采訪了一位87歲的白族老奶奶王秉秀。王秉秀78歲時加入了當地的農民畫社,開始學習繪畫。認真學習一年之后,王秉秀的兩幅‘涂鴉’作品竟然賣了幾千塊錢,這給了她莫大的驚喜和鼓勵,從此便一畫不可收拾,她成了遠近聞名的‘農民藝術家’,還在北京辦了畫展。她讓我很感動,一個老人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不僅能致富,還能記錄少數民族藝術,還能把日子過成詩。”
工作帶來的觸動讓賀子桓更加喜歡媒體這份工作,以及工作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收獲。“工作給了我很多可以施展拳腳的機會,看到自己的成果獲得認可,就是最大的‘樂’,比如入職剛滿一年,就和同事們一起拿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我覺得這是我在北京工作最大的幸運。”賀子桓高興地說。
除了過去的成績,還有眼前的任務。春節七天,作為留京人員,賀子桓和同事們輪流在單位值班。
“過年過節是重要的發稿節點,無論是重大新聞還是常規報道的編發,都會認真對待,站好這一崗。”賀子桓說。
采訪過程中,賀子桓接到通知,單位組織為每個部門拍攝“全家福”,記者也隨他們到了拍攝現場,同事們開心地拿著賀歲道具擺著各種pose,臉上洋溢著幸福。“單位為部門拍攝‘全家福’,讓我們平時并肩作戰的小伙伴更加融洽幸福。同時,還給每個人準備了節日文創禮物,并且組織我們留京過年的青年一起吃年夜飯,還有一些現在還不知道的驚喜。我覺得無論福利大小,這都是一次讓人期待令人難忘的經歷。”
在賀子桓看來,就地過年的堅守之中,是人們在對故鄉眷戀和社會安寧祥和之間所達成的一種融合。其實能做到“真沒那么想家”,既需要故鄉“那一頭”的安撫,也需要第二故鄉“這一頭”的追求和暖意。
“我和家人約定,過年時,爸媽、爺爺奶奶一大家子人,在微信群里云聚餐,云喝酒。”采訪結束時,賀子桓說道。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