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資訊
全國首屆環境與土木工程智能檢測監測發展論壇在京舉辦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 齊波)近日,全國首屆環境與土木工程智能檢測監測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眾多工程檢測&環境監測行業領軍專家以及人工智能、衛星遙感、大數據、5G云計算等領航新技術企業代表共同研判環境與土木工程檢測監測未來趨勢,把握發展先機,助力工程和環境檢測監測產業創新發展。
本次大會是在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民政局的指導下,由中關村智盟環境土木智能檢測監測產業聯盟主辦,以“智能檢測、融通創新、賦能發展”為主題,緊扣當前科技熱點、北京優勢和中關村特色。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金雙根以“長江流域和經濟帶水環境嚴重破壞和污染”為例介紹了水質監測是有效解決全球水環境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以及智能測繪信息技術、智能遙感信息技術等新技術在土木工程領域的應用前景。
同濟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黃宏偉介紹了無線感知網絡監測技術研發;隧道、鐵路、邊坡、橋梁安全的智慧監測應用;基于深度學習的結構病害檢測技術。他強調,巖土和隧道工程安全風險管理無論在建造期還是運營期,都需要智慧的監測/檢測來管控,工程安全風險向“精細化”管控發展,“AI”技術有助于實現工程風險的高效。
清華大學3S中心主任趙紅蕊談到探討遙感與生態可持續性,并呼吁大家今后的重點是與時俱進關注生態可持續發展。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瓅結合訊飛人工智能實踐,介紹人工智能發展史和最新進展,分析人工智能成功因素,并展望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
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葉英主要從隧道施工面臨的風險與挑戰,隧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提高安全性的方法等內涵和外延概述了隧道施工多元信息預警平臺。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土地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彭軍談到衛星合成孔徑雷達(InSAR)在監測中的應用。他結合自身相關研究成果,對微波遙感概述、InSAR原理、DInSAR技術與案例、時序InSAR技術與案例應用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中關村智盟理事長孟表柱分析了工程檢測行業現狀、存在問題、行業趨勢展望以及領航新技術為檢測行業帶來的機遇,闡述了檢測先行的優勢,工程及城市基礎設施需依托數字化基礎,新技術催生了檢測技術手段升級:如衛星發展(遙感、遙控、遙測)、雷達技術、振動放大技術應用等,行業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自動化已然成為大勢所趨。
據悉,AICC&AIEC大會是由中關村智盟環境土木智能檢測監測產業聯盟主辦的工程環境檢測監測領域高層次的品牌活動,是中關村智盟鏈接國內外工程檢測環境監測行業領軍專家、活躍學術資源,搭建前沿行業研討的高端交流平臺,每年舉辦一次。
編輯:楊嵐
關鍵詞:檢測 監測 環境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