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2017年至今成都新增企業數全國第一
2017年至今成都新增企業數全國第一
背后的城市邏輯:造環境 給機會 強鏈條
這些年,企業都去哪里落戶了?這是近幾天以來,網上一個很火的問題。
關于答案,界面新聞聯合“天眼查”和“數據線”,近日共同發布了一組數據。其中顯示,在2017年至今的3年多時間里,排名前20的城市新增企業數總和接近2000萬家,分別包括深圳、廣州、上海、蘇州、青島等等。新成立企業數最多的城市是成都,達到200萬家以上。
“企業最愛落戶成都”,這個結論其實并不意外。就拿近幾個月來講,成都上半年經濟數據逆勢上揚最為亮眼,成為全國復工復產復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而統計今年前10月的數據,成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增速,又進一步擴大。
8月,成都在GaWC最新世界城市名冊中,繼續居于Beta+城市行列,排名升至全球第59;在最近的一周里,成都還接連收獲了“最具幸福感城市”12連冠、新時尚之都綜合實力第一的榮譽……
但顯然,更能夠說明問題的,始終是背后邏輯。
為何“企業都去哪了”這樣一個話題會引起極高的熱度?事實上,人們在討論一座城市的企業落戶情況時,更多的,是在研判和探究城市的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
市場主體規模,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其背后關聯著一大串的發展密碼,關鍵詞包含了信心、活力、機遇、吸引力,以及產業結構、營商環境等等。它們有機串聯,相輔相成,激活了發展的一池春水。
因此,要看懂“企業為何更青睞于落戶成都”,就須得解鎖這串密碼,洞悉城市背后的發展邏輯。
成都,如何提供便利
營商環境3.0版本
成都以近三年來新增企業數超過200萬家,榮登國內各城市的榜首。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的公開數據中,看到了更為詳細的一組數據。2019年,成都全市市場主體已超過250萬戶,增長25%,日均新設企業880戶,增長12.8%,新經濟企業突破36萬戶,增長27.6%。
而到了受疫情影響的今年,根據成都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僅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就達到28.3萬戶,同比增長18.7%,且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和增速均位居副省級城市第1位。
到了近期,數據再次刷新。今年1~9月,成都市新登記市場主體達到46萬余戶,同比增長19.84%。截至今年9月末,成都全市市場主體合計282萬余戶,同比增長25.38%。與此同時,今年1月至9月,成都首店落戶數量也已達到227家。而截至目前,落戶于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更是早已遠超300家。
大大小小各類不同的企業紛紛注冊落戶,其中必然有個最直觀的考量——環境、服務、便利。而這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對一座城市營商環境水平的衡量。
不用多跑路,辦事方便快捷,服務周到貼心,一切有章可循,這其實是企業愿意在此落戶的大前提。許多企業都遭遇過辦事時無頭蒼蠅一樣跑手續的繁雜與無奈,但在成都恰恰不會。比如前不久紅旗連鎖計劃在武侯區兆信國際開家便利店,若按照以往經驗,行政事務中心經理楊謙需要跑至少四個窗口,花上三兩天的時間。但楊謙說,自己僅在一個窗口依程序遞交了材料,半天不到,手續就到手了。
事實上,成都對營商環境的打造,瞄準的是國際標準。去年是成都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因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成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稱號:“2019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2019中國招商引資最具國際競爭力城市”、“2019中國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2019全國最佳引才城市”……
到了今年初,成都市開啟國際化營商環境2.0建設,著力于讓環節更少、時間更短、成本更低。于是今年9月,成都再度收獲“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獎。
而更令人驚喜的是,今年9月8日,《成都市全面深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實施方案》,即成都國際化營商環境3.0版正式出爐。
雖然僅時隔數月,但圍繞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營商環境3.0版本從簡化項目規劃許可程序、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等等方面詳細提出24條改革舉措,共有140項改革點。
密集的政策出臺,無疑顯示出這座城市對于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追逐。
從一個政策細節就可看出這份誠意。此前成都承諾的開辦企業流程時限為5個工作日。但在“2.0版本”中,成都將開辦企業時間縮短至1個工作日。而到了“3.0版本”出爐,成都的承諾,是“2020年底前實現全市范圍內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0.5個工作日內”。
成都市網絡理政辦主任、市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廖俊說,營商環境3.0版本將企業市民感受作為評價“第一標尺”。而實際上,也正是基于將企業市民的需求、感受作為第一出發點,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才能激發出“洼地效應”,激起發展的動力。
成都,如何創造機遇
八批城市機會清單
打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這之中,除了要創造企業客商辦事“不求人”的暢通與便捷,更要有對城市機會源源不斷的提供與分享。
無論對于人還是對于企業,機遇,一定是動力的源泉。許多人稱成都為“機會之城”,不僅是因為這座城市高速發展而帶來了無限機遇,更是因為這座城市正在將機遇源源不斷地釋放給有需求、有夢想的人。
上月底,成都在2020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上發布了第八批《城市機會清單》,共計發布820條城市供需信息。
是的,已經是第八批。2019年3月,成都首創性發布“城市機會清單”,主動釋放城市公共資源要素,旨在推動產業扶持、企業發展從“給優惠”向“給機會”轉變。這讓成都實現了城市資源零門檻開放共享、企業創新零距離對接市場的開放與包容。
自2019年3月以來,成都的城市機會清單不斷更新選代,截至2020年9月,共集中發布7批次清單2300余條供需信息。其中已有1000余項供需實現精準匹配,100余億元融資得到有效滿足。
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有那么多的成都人愿意創業,又為何會有那么多國內外的企業愿意來成都。還有什么能比機會珍貴呢?如果有,或許正是一座城市釋放機遇的誠心。
一個細節是:今年6月以來,成都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項目招引攻堅行動,最終引來投資8671億元。而過程中,成都駐各城市的招商小組人員,帶著機會清單,甚至逐一叩門拜訪當地企業,對企業發出邀請,釋放機遇。
成都提供機遇的方式有很多種,并且一直在創新。目的是更精準地將機遇送到企業面前。
比如,除了城市機會清單,成都更是在今年3月開創性地宣布,將每月發布100個面向社會、觸摸未來、鏈接應用的新場景和100個硬核支撐、開放兼容、彰顯個性的新產品,2020年將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場景、1000個新產品。于是,今年3月以來,成都每月都會如期進行一場不同主題的“雙千發布會”,將新場景、新產品的清單及其能帶來的機遇,源源不斷地釋放。
成都,如何強化鏈條
66個產業功能區
除了一座有機遇、有良好環境的城市,企業還需要什么?——要素,以及能夠串起上下游要素的產業鏈條。企業不可能孤立發展,無數的企業嵌套在產業鏈的閉環里,通力合作,協同發展,才是良性的產業生態。這其實是一盤大棋:不僅是要素的聚集,更是產業結構的重置,產業地理的重塑。
成都就是在下這盤大棋。
在京東方成都生產基地,第六代柔性顯示屏為企業接連帶來訂單,產量今年將再提升2到3倍。
企業負責人說,這個產量創了新高,多虧了周邊“鄰居”的幫忙。因為在京東方的周邊,上下游的配套企業逐漸完善。而在過去,即便為著生產線上的一個精密金屬配件的清洗,企業都要打“飛的”去國外。今年9月28日,京東方智慧系統創新中心在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開工,這一落戶選擇,正是因為“這里擁有規上電子信息企業148家,形成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整機制造到軟件服務的全產業鏈條”。
2017年,成都率先提出了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正是基于建立起產業鏈上下游各種生產要素高效配置的承載平臺。京東方智慧系統創新中心所落戶的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就是這66個產業功能區的其中一個。
其實,在界面新聞聯合“天眼查”和“數據線”所發布的數據中,可以看出,成都的新增企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各類服務業。而專門對于生產類服務業,成都剛剛召開過一場大會。
11月20日,成都市先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會召開,成都提出了要加快建設國家先進生產性服務業標桿城市的目標。這實際上,也正是在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產業鏈條。今年在66個產業功能區里全面啟動建設的科創空間,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的集中集約承載,其集研發設計、創新轉化、場景營造、社區服務等為一體,是產業基礎能力和公共服務平臺的承載區。
而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的是,一方面,成都將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隨著行業發展,新的市場主體將大批誕生;另一方面,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之中,城市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形成更科學、更集約的要素供給體系,將進一步激活市場,為發展賦能。(記者 王垚)
編輯:秦云
關鍵詞:成都 新增企業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