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資訊
搬遷點的快樂事——云南努力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立足校園,服務師生。’朋友們,這里是格力小學校園廣播站……”
下午5點過5分,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大興地鎮格力小學,一名傈僳族學生正在校園廣播站播音,悠揚的聲音傳向遠方。
在珠海支教老師的幫助下,該校成立了怒江州第一個小學校園廣播站,通過選拔、培訓的方式,讓山里的孩子不再怯生,能夠自由表達。
“放在兩年前,這都是不敢想的事。”格力小學校長吳金鳳說,自己從教21年,看著當地教育在一點點改變,尤其最近幾年的變化更加顯著。
加速度源于易地扶貧搬遷。格力小學位于大興地鎮維拉壩珠海社區,這里安置了來自109個傈僳族寨子的700多戶群眾。為解決搬遷群眾子女教育問題,在格力集團的援助下,一所現代化的學校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
“現在學生們不僅喜歡校園廣播站,還喜歡踢足球。”吳金鳳說,因為足球場使用頻率過高,兩年來球場損耗過大,目前正在維護修繕,下個月初便能重新投入使用。
“十三五”期間,云南省有近150萬名群眾告別“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搬遷到安全穩固的住房里。
云南省發改委副主任梁旭東介紹,云南省在安置點配套建設了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很多學生因為易地扶貧搬遷,享受到了更加方便、更高質量的教育,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0歲的周思棋老家在會澤縣老廠鄉,在土墻瓦房的教室里念了3年書。那時的學校連一塊像樣的操場都沒有,學習的科目只有語文和數學。
“能在這樣的運動場上體育課,我們都很開心。”周思棋說,去年4月,她和家人搬遷到會澤縣城的搬遷安置點,進入到安置點的鐘屏小學。現在回家只需要10分鐘,也開始接觸到英語、科學等教學內容。下課后,還能到標準化足球場上奔跑。
“我們教學的軟硬件條件是很好的。”鐘屏小學校長李應宗介紹,第一批學生很多都是搬遷家庭子女,剛開始比較拘謹,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很多學生變得愛笑了,學習成績也有了較大提升。
目前,全省安置點已建成幼兒園95個、中小學校60余所,以滿足搬遷家庭學生的就學需求。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遷的孩子有了從未體驗過的快樂,搬遷后的群眾也有了自己的快樂事。
在怒江州福貢縣匹河鄉托坪村搬遷安置點,一些婦女正在扶貧車間縫制棒球,因為易地扶貧搬遷和東西扶貧協作,她們見到了以前只能在電視上看見的棒球,并成了縫制棒球的能手。
“能在家門口掙到錢,就是最大的快樂。”35歲的和碧花在得知搬遷點設立棒球扶貧車間后,第一時間向村干部報名。
曾住在高黎貢山上的和碧花因為家庭貧困,沒有上過一天學。自己曾經輾轉多地務工,經常被克扣工資。
經過培訓后,和碧花成了車間棒球縫制能手。每天她都是最早來車間,最晚離開。“每天能縫50多個棒球,一個棒球有2.5元的收入。”和碧花說,在家門口務工,不用擔心被克扣工資,還能照顧上學的孩子,可謂一舉多得。
據介紹,云南在安置點建成1200余個扶貧車間,47.64萬搬遷貧困勞動力的技能培訓率達83.6%,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戶均就業1.7人。
如今,云南省通過“點對點”“干部包戶”等全方位的幫扶措施,讓群眾逐漸適應了搬遷生活,享受到更加便利的公共服務。搬遷群眾相信,通過自己的奮斗,一定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搬遷 群眾 快樂 扶貧 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