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聚焦
兩年“立體幫扶”打造美麗村莊
——貴州龍塘的扶貧故事
云霧繚繞、梯田如畫的苗寨里,精品民宿展示著活力,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與村民一起體驗抓魚、打糍粑、刺繡等苗族傳統生活方式……從過去的貧困村到當下示范村,貴州省雷山縣龍塘村兩年內發生了“巨變”。
龍塘村俯瞰圖 友成 供圖
雷山縣是國務院扶貧辦定點幫扶縣。2017年,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簡稱“友成”)選擇龍塘村作為定點幫扶村,攜手融創中國,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和雷山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啟動了“結對幫扶貴州龍塘精準脫貧”項目,從文旅切入、產業扶貧、文化激活、社區營造、教育幫扶等幾個方面開展整村幫扶。
龍塘村屬于二類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00戶425人。2018年至今,友成基金會派駐駐村工作隊和志愿者長期駐扎龍塘村,為扶貧進程實施提供團隊保障。項目組與村民發掘了民族文化特色及鄉土文化資源,提供了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等措施。
在產業帶動方面,友成融創支持龍塘村的農業產業優化升級、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協助龍塘打造“龍塘好物”品牌。同時通過消費扶貧方式,帶動龍塘村合作社銷售本地魚醬酸、茶葉、玫瑰花等,為合作社帶來收入超過200萬元。
2019年,龍塘實現了整村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迄今,龍塘村實現增收近300萬元,脫貧攻堅的成果被進一步鞏固,并初步建立起扶貧長效機制。
這兩年來,龍塘村的一大改變是,一批年輕的人才被吸引回村,為村莊帶來了更多活力。
90后的村民文遠勝,2018年告別外出打工生涯,回到家鄉投身鄉村振興事業,成為龍塘村合作社資金互助部負責人、農業產業部負責人;年輕的繡娘潘曉芬,也回村尋回了祖輩傳承的苗繡工藝,村里成立了繡娘團,讓非遺文化得以傳承。今年5月,“非遺工坊”正式亮相,并入選省級第一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成為繡娘精研技藝與游客體驗苗族文化的重要場所。
近期,項目參與各方在龍塘村舉辦了精準脫貧成果移交儀式和民宿開業儀式,龍塘村的發展目標,從“脫貧”邁向“振興”。
友成秘書長零慧說:“我們用集合影響力的方式來做這個項目,鏈接多方資源,整合設計可持續發展方案,增強了造血能力,使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龍塘村村委會主任文沖說:“未來將持續努力,把龍塘打造成為苗疆地區更好的傳統農耕文化特色村、鄉村振興示范村。”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龍塘村 扶貧 貧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