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資訊
貧困鄉里來了24位駐村干部
10月9日,甘肅省定西市人民政府批準岷縣秦許鄉百花村等55個貧困村脫貧退出。
在全國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之一的甘肅岷縣,甘肅農業大學的24位駐村干部用行動書寫了一份助力脫貧攻堅的高質量答卷。
“甘肅農業大學的優勢在于技術和人才。一方面,我們注重培訓村干部和種植養殖大戶,通過傳幫帶的形式,為村里培養更多的致富帶頭人;另一方面,我們注重觀念引導、扶貧扶志,讓更多人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認識到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甘肅農業大學駐岷縣秦許鄉百花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侯永平說。
培養“不走的幫扶隊”
甘肅農業大學林學院輔導員傅昱是秦許鄉馬燁村駐村幫扶干部,憑著預防獸醫學的專業直覺,他敏銳地發現冬春季節村里牛羊幼崽死亡率高。
死亡原因是什么?甘肅農業大學的畜牧業專家到現場調研得出結論:傳統飼料無法滿足牛羊營養需求,牛羊幼崽抵抗力低下,在冬春季節容易患病死亡。
解決辦法是采用青貯飼料。青貯飼料是青草在無氧環境下發酵而成,具有耐儲存、營養價值高的優點。2019年,幫扶隊召集村民開展青貯飼料制作培訓,選擇4戶作為試點,用青貯飼料替代傳統干草。
“營養跟上了,死亡率就降低了。”綠燁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張世龍說,去年合作社養殖肉牛60頭,牛犢死亡6頭,今年養殖規模擴大到100余頭,牛犢死亡4頭。據他推測,這4頭牛犢的死亡原因是誤食導致突發疾病。
試點效果好,養殖戶今年紛紛主動聯系幫扶隊,詢問能否擴大青貯飼料制作規模。幫扶隊選擇了4家養殖戶和1家合作社,補貼31000元,計劃建設4個數十噸級青貯飼料池。飼料池建好后,不僅能保證該農戶補飼,還能夠幫助其他農戶以合作社入股形式共用飼料。目前,飼料池已完整建成兩個,計劃明年投入使用。
提起幫扶隊,張世龍直言感謝,合作社在建設牛棚時,還得到甘肅農業大學4萬元的資金補助。“一有養殖技術培訓,幫扶隊會第一時間給我打電話,我就去參加。”張世龍常常白天參加培訓,晚上在家看書琢磨,養殖技術不斷提高,成了村里的養殖能人。
“你一個人富裕不算富,鄉親們一起富了才是富。”這是張世龍在幫扶隊員口中常常聽到的話,他也樂意上門服務,把自己的技術傳授給更多人。
“幫扶隊的工作是暫時的,只有培養出更多的致富帶頭人,才能帶動村上更多人共奔好日子,他們才是真正‘不走的幫扶隊’。”傅昱說。
“把農民變得和我一樣”
“希望未來我也能像侯書記他們那樣,用自己的力量反哺家鄉。”西北師范大學學生李娟紅說。
李娟紅所說的侯書記,正是侯永平。在百花村駐村近兩年來,他學會了用岷縣話和鄉親們交流,他希望把自己變得和農民一樣,把農民變得和自己一樣。
疫情期間,李娟紅從蘭州文理學院畢業,在家復習專升本考試。由于父母患病,家中經濟負擔重,她一度想放棄考試,及早參加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
“侯書記得知我家情況后,不止一次找我交談,用自己的經歷開導我,讓我明白提升學歷和走出大山的重要性。”李娟紅說。
侯永平的勸說,讓迷茫中的李娟紅消除了顧慮、堅定了信心。今年6月,李娟紅順利考入西北師范大學。
“村上考慮到我家的情況,將我家納為二類低保戶,并安排雨露計劃補助。我相信困難只是暫時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暑假期間,李娟紅主動申請加入甘肅農業大學駐百花村幫扶隊,志愿服務40余天,入戶走訪、整理檔案。她體會到幫扶工作的辛苦,更在奉獻中收獲了成長。
“村里的路燈亮了,馬路寬了,便民橋通了,自來水入戶了,破舊房子不見了,垃圾找不到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身體健康了,孩子受教育了,臉上的笑容燦爛了,見到客人更熱情了,村里處處欣欣向榮。”在《我和我家》一文中,李娟紅這樣寫下百花村的變化。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2日03版)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幫扶 甘肅 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