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鶴壁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
收官之戰事關全局,總攻號角已經吹響。今年以來,鶴壁市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圍繞“保減貧、防返貧、嚴整改、抓鞏固、促提升”總體思路,緊盯目標、勠力同心、盡銳出戰,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在河南省2019年度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取得“好”的等次,位列全省第一方陣。
黨建引領聚合力
日前,豫劇現代戲《大石巖》在鶴壁市藝術中心舉行首場演出。該戲講述了淇縣靈山街道大石巖村黨支部書記徐光放棄在鄭州的安逸退休生活,回到家鄉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感人事跡。
大石巖村地處南太行山區,曾是省級貧困村,全村420戶中曾有273戶是貧困戶。不光精神渙散、缺少斗志,大家更缺的是“主心骨”“領頭雁”。
“回鄉后不久,徐書記便把村里的黨員干部召集起來,帶領大家重溫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大石巖村村委會主任楊義清回憶。同時,徐光還將村里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模范、老家長、退休老教師、老軍人、老骨干組織起來,成立“七老”團隊,凝聚人心,發揮帶動示范作用。
榜樣的帶動,促使廣大村民逐漸明確了方向、充實了力量。2018年以來,大石巖村發揮紅色資源優勢,針對黨員干部、復轉軍人、中小學生開展課程培訓和愛國主義教育,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紅色影視基地,逐步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2019年,大石巖村游客接待量達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50萬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越到最后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收官前的最后沖刺階段,鶴壁市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實施“頭雁回歸創業”計劃,引進“頭雁”書記240余名;制定村級集體經濟“雙清雙培”計劃,確保無經營性收入的空殼村全部實現清零;強化駐村幫扶,全市共選派駐村第一書記594名,村級脫貧責任組788個4337人,選派駐村工作隊254個919人,實現了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行政村村級脫貧責任組全覆蓋。
“為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鶴壁市將堅持黨建引領,緊盯2866名建檔立卡未脫貧人口,統籌各類資源,強化精準幫扶,落實綜合社會保障政策兜底,堅決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鶴壁市市長郭浩表示。
產業照亮小康路
走進位于浚縣白寺鄉前崗村的海燕蘆筍種植專業合作社,映入眼簾的是扶貧基地大棚內一排排翠綠的蘆筍苗。負責人劉海燕告訴記者,雖然銷售形勢上半年受到了疫情影響,但目前已基本恢復到“供不應求”的常態。
從種植新手到帶動600余戶村民依托蘆筍種植增收致富,劉海燕用了近7年時間。如今,她不僅成為遠近聞名的返鄉創業之星,還建起育苗基地、加工車間、恒溫冷庫,成立了近百人規模的蘆筍收購隊伍。
企業“帶著干起來”,貧困戶“跟著動起來”,已成為鶴壁特色產業扶貧的亮點。在農村電商賦能下,太行山小米、高筋石磨面、“淇河三珍”、大紅袍花椒等特色農產品的網絡銷售規模不斷擴大,秦街黃桃、善堂花生、楊玘屯泥咕咕等一批土特產品牌紛紛進城“上云”,全市電商年銷售收入突破1300萬元,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逾1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鄉村旅游亦成為近年來鶴壁市扶貧產業的一大亮點。圍繞“一群一帶”發展格局,該市以太行山、淇河等龍頭景區為依托發展旅游產業,創新實施“景區+旅游公司+基地+合作社”發展模式,深挖貧困村旅游資源,實現“一村一品一風情”鄉村旅游特色化發展。其中,淇濱區投資6億元打造的桑園小鎮,背依南嶺、腳偎淇河、風光旖旎,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實現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已成為鶴壁美麗鄉村的典型代表。
截至目前,鶴壁已累計脫貧51290名貧困人口,全市10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全市7466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占省定目標任務的107%。預計到今年年底,剩余2800余名貧困人口將全部按時脫貧。
“我們將以沖刺姿態發起全面總攻,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全市各級各部門將責任再壓實、作風再務實、措施再扎實、效果再求實,全力以赴攻城拔寨,一鼓作氣決戰決勝,以真抓促落實,以實干求實效,用實實在在的脫貧效果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鶴壁市委書記馬富國表示。
關鍵詞:鶴壁堅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