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資訊
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舉辦
為深入解讀明末著名畫家吳彬的重要作品《十面靈璧圖卷》及其背后綿延數百年的文化影響,保利藝術博物館于2020年9月26-27日在北京亞洲大酒店舉辦“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保利藝術研究院、在藝、棲云文化和佳作書局協辦。
本次學術研討會特別邀請二十余位教授、學者、藝術家、作家及賞石家,以正在保利藝術博物館進行的“巗壑奇姿——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為契機,圍繞“山水與賞石——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文人藝術傳統”、“米萬鐘、吳彬、《十面靈璧圖卷》與晚明的藝術及社會”、“奇石與圖寫——《十面靈璧圖卷》與中國賞石鑒藏文化”和“回響與演變——《十面靈璧圖卷》的經典性和當代性”四個議題,展開為期兩天的討論。以晚明畫石之風興起為線索,探尋數百年前金陵政治文化圈層的交流,梳理賞石文化于當代藝術創作的影響,挖掘中國傳統書畫作品中的當代性,從中汲取古為今用的跨時代意義。
“山水與賞石——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文人藝術傳統”議題由著名書畫家及鑒賞家蕭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彥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朱萬章做主題發言,故宮博物院博士后郭懷宇參與沙龍討論。
“米萬鐘、吳彬、《十面靈璧圖卷》與晚明的藝術及社會”議題由北京畫院研究員呂曉、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葉康寧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陸宗潤做主題發言,作家崔曼莉、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任軍偉參與沙龍討論。
“奇石與圖寫——《十面靈璧圖卷》與中國賞石鑒藏文化”議題由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黃曉、著名賞石家俞瑩與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施遠做主題發言并參與沙龍討論。
“回響與演變——《十面靈璧圖卷》的經典性和當代性”議題由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孫田、棲云文化聯合創始人凌彤與著名藝術家徐累做主題發言,著名畫家劉丹、展望、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丘挺等藝術家參與討論。
《十面靈璧圖卷》是明末著名畫家吳彬為“石隱庵居士”米萬鐘所創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明代宮廷畫家吳彬是晚明人物“變形主義畫風”和“復興北宋經典山水畫風”的主要倡導者和領導者之一,享有“畫仙”之譽。
圖卷描繪的是米萬鐘所藏罕見奇石,據傳當時他在南京六合得到一件全美靈璧石,靈璧石被成書于南宋紹興三年的中國第一部論石專著《云林石譜》列為第一,并提出欣賞面數越多的靈璧石越顯珍貴一說,此后又被明萬歷年間編纂的石譜類集大成之作《素園石譜》排在第二卷第一位,被文震亨《長物志》評為奇石之冠。
米萬鐘將此石視為至寶,延請畫家吳彬為之繪圖。吳彬玩賞月余,破古今之例,選取十個角度分繪十圖,各圖皆以真實尺寸描繪奇石的不同面,是為《十面靈璧圖卷》。米萬鐘于每圖之前題詞解讀,邀請友人邢侗、黃汝亨題引首,李維楨、董其昌、葉向高、陳繼儒、鄒迪光、張師繹、高出、黃汝亨題跋。此作品以形寫神而至形神兼備,除中國傳統繪畫筆墨外,又參以幾何原理、音律節奏、五行之說,可謂奇作。吳彬靈活運用唐人孫位的畫火技法,這種以火畫石所取得的效果為董其昌所贊嘆“靈光騰越,欲燭斗間”。
《十面靈璧圖卷》堪稱“千變萬化、精妙絕倫”,擁有諸多顯赫的國外博物館展覽記錄,高達18次的重要出版以及12次古代權威著錄。其繪畫思想和技法后人難以超越,從人文精神涵蓋的隱居、賞石文化的不可復制性,以及卷后題跋者對明代晚期政治生態的勾勒、傳承次序構建的歷史維度等多方面,均令世人矚目。
因為先前展覽的場地限制,此次展出的《十面靈璧圖卷》為1989年重新面世以來,多次公開展覽中首次全卷打開,完整呈現繪畫主題及眾多名人題跋,頗為珍貴。展覽共分為三個篇章——“巗壑奇姿”、“五岳片云”和“圖寫贊歌”。其中“巗壑奇姿”遴選了包括《十面靈璧圖卷》在內的6件明清文物,共同營造了“石丈齋”環境陳設,更有北京大學圖書館提供的吳彬《勺園祓禊圖》高清復制品;“五岳片云”則征集到海內外多位知名藏家珍藏的三十余件賞石珍品;“圖寫贊歌”更是聯系到劉丹、郝量、徐累、曾梵志、展望等多位知名當代藝術家以賞石為主題所創作的杰出作品十余件,旨在通過古今合展向觀眾傳達出一條清晰的中國賞石文化發展脈絡。
鑒此次展覽的珍貴性及獨特性,保利藝術博物館特此舉辦“吳彬《十面靈璧圖卷》特展學術研討會”,不僅深入回顧歷史、解讀經典,并從中挖掘當代的鮮活力量,延續文化脈絡,書寫藝術傳奇。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十面靈璧圖卷 吳彬 中國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