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繡”出古都新生活——城市精細化治理的北京探索

2020年08月28日 17:35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繡花”功夫奔小康,京華大地謀新篇。

聚焦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北京市落實“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指示精神,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契機,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以“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接訴即辦”機制為抓手,撬動基層治理大變革,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為構建新時代城市規范高效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探索新路。

疏解整治促提升 騰籠換鳥展新顏

“這棵大槐樹原來就在我家旁邊,腳下的公園步道以前就是我家。”63歲的沈愛新今年第5次來到溫榆河公園示范區,“月季和百日菊開花了,池塘里的睡蓮也長出來了,每次來都有新變化。”

20世紀80年代初,沈愛新嫁到溫榆河畔的朝陽區孫河鄉沙子營村。村里盛產優質河砂,最多時聚集了30多家砂石廠,1000多人的村子,外來人口超萬人。養殖場、廢品收購站……眾多低端產業讓村莊不堪重負。

2017年開始,北京市全面啟動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沙子營村的砂石廠全部關停,低端產業逐步騰退,提前完成大尺度綠化的留白空間,推進溫榆河公園建設加速。

規劃面積約30平方公里的溫榆河公園,有京城最大“綠肺”之稱。目前,約2平方公里的公園示范區已基本建成,一片新景躍然而出:森林、花海、湖泊、梯田,藍綠交織,清新明亮。

徜徉在溪流淙淙、綠草如茵的公園內,沈愛新不時拿起手機拍攝身邊景色,記錄自己“家”的變化過程。

“我們搬遷的新家就在公園邊上。”沈愛新說,“這個大公園就是我們老街坊的新天地,綠水青山、藍天白云。”

在北京城市核心區,“疏整促”也給古都帶來更多時尚與活力。

“這是我創作的冬奧會兔兒爺、抗疫情兔兒爺,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年輕人才喜歡。”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手捧兔兒爺站在小店門前,向來往的游客們熱情介紹。

小店所在的楊梅竹斜街位于《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13片文化精華區之一的大柵欄片區,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和文化遺跡的傳統街巷。

“以前胡同里地面坑洼不平,到處私搭亂建、電線如麻。”張忠強回憶,2010年北京市將楊梅竹斜街選為老城改造更新試點項目后,古老街巷迎來轉機。

“居民依據自愿騰退政策進行騰退,我們對騰退出的房屋進行保護和運營。”北京大柵欄珠糧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策劃總監王文英介紹,越來越多符合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的特色小店落戶,讓這里成了文藝范十足的網紅打卡地,久違的古都風貌又回來了。

今年北京計劃拆違騰退土地4000公頃以上,深入推進基本無違建區、街道(鄉鎮)建設。“疏解、整治、促提升,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能夠讓大家從身邊感受到,由此能獲得更高的發展質量。”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談緒祥說。

科技賦能繡花功 繡出民生獲得感

“繼續控制血壓、血糖,而且要戒煙。”北大第一醫院急診科醫生汪波正在給74歲的周自仲老人問診。與常見門診不同,周自仲是在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家庭醫生謝妍一起,通過遠程視頻與汪波大夫交流。

“我有多種慢性病,去大醫院掛號、開藥、排隊很麻煩。”周自仲說,5年前他與謝妍醫生簽約,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看病不再煩惱。“每次來看病,都是固定診室、固定醫生,太方便了。”

每個家庭醫生團隊簽約2000多個病人,記不住怎么辦?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韓琤琤介紹,通過互聯網+智慧家醫模式助力家庭醫生能力建設,“掛號時通過醫保卡自動關聯、智能識別,實現簽約醫生與患者‘一對一’定向分診,從而密切醫患關系,提高診療水平。”

此外,中心與多家三甲醫院開展醫聯體建設,通過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等方式,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讓患者少跑路,在家門口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韓琤琤說。

科技賦能“繡花”功夫正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悄無聲息提升百姓獲得感。

交通信號燈根據實時車流“智能變臉”,智慧停車系統幫你快速找到停車位,行人闖紅燈、車輛不文明鳴笛抓拍并警示……中關村西區正借助科技手段打造智慧交通示范區。

“附近高科技企業眾多,過去早晚高峰交通擁堵帶來很大困擾。”一家高科技企業員工莊先生說。

如今,智能交通系統實時分析車流、車距、車速等參數,一旦出現擁堵,可將分析結果共享給交通信號控制系統,調整信號燈時間進行疏堵。

“車流多的時候可以調整綠燈周期達到40秒,車少則調整為30秒或15秒。”海淀城市大腦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大腦產業聯盟副秘書長陳晨介紹,系統正陸續對接海淀500余個公共停車場、7萬多停車位,可幫助駕駛員以最佳路線找到停車位,減少無效行駛,提高通行效率。

這是城市大腦系統在交通領域應用的一個縮影。走進海淀(中關村科學城)城市大腦展示體驗中心,就像走進了海淀區城市管理的中樞。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態環保、交通秩序……每塊電子屏都對應著一個智能化場景。

“將城市整體作為一個有機生命體,建成感知神經網絡,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能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海淀城市大腦專班辦公室副主任鞏振文說。

機制創新破難題 協同共治繪新篇

位于北京市東南四環附近的北京環衛集團小武基垃圾轉運站,承擔著東城區、朝陽區生活垃圾的篩分處理和轉運任務。由于建成時間較早,轉運站曾因露天作業、車間未密閉、除臭設施不齊全,嚴重影響周圍居民生活。

“一年四季不敢開窗,一出門臭味撲面而來……”轉運站附近周莊嘉園社區居民李忠旭說,2015年入住后發現,小區最近的一棟樓距離垃圾處理車間只有20多米。

周莊嘉園社區居民馬進說:“也和轉運站溝通過多次,但一直沒有解決。我們試著打12345熱線反映,沒想到很快就收到回復。”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2016年1月,小武基垃圾轉運站全密閉除臭工程獲批,2017年7月完工,實現作業區域全密閉負壓運行。生產區域內的臭氣全部集中收集處理,達標后排放。

“改造完成后,環衛集團還讓我們去參觀,在轉運站院子里都聞不到垃圾味兒。”馬進說,“終于可以請親戚朋友來家里做客了。”

近年來北京市依托12345市民服務熱線平臺,以“接訴即辦”機制為抓手,撬動基層治理大變革,拿出“繡花”功夫解決百姓身邊難題。

“繡花”功夫還離不開上下協同。在東城區建國門街道趙家樓社區,30多年的老住戶郭硯菊不住地感嘆這幾年的變化。“以前是沒物業、沒保安、沒保潔,樓道內有很多小廣告,燈也不亮,下水管道經常堵塞。”

如何解決老舊院落失管問題?2019年,趙家樓社區創新引入非公黨建資源,通過“社區+非公企業+居民”三方聯動,共同參與老舊小區綜合治理,逐漸探索形成黨建引領老舊小區綜合治理的“趙家樓模式”,居民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現在有了物業,刷樓道、理電線、安門禁,居委會逢年過節還組織茶話會呢!”郭硯菊說,“居民都特別關心社區建設,拿出自家的水泥補平坑洼的地面、購買油漆粉刷報刊箱、鄰里節時每家拿一勺面聚在一起包餃子……多方聯動、協同共治,就能讓咱們的‘家’更美好!”

編輯:楊嵐

關鍵詞:城市 治理 北京 公園 社區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