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奮戰扶貧一線十六載
□本報全媒體記者/任 華 通訊員/董文慧
眼下,疏勒縣阿拉力鄉的夏收已接近尾聲,農民們又開始忙著播種。阿拉力鄉黨委書記展邦助整天忙碌在田間地頭,既要指揮復播蔬菜種植,還要去田里了解玉米膜下滴灌的鋪設情況。
展邦助在南疆基層工作了16年,帶領群眾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增收。去年,阿拉力鄉實現了9個貧困村脫貧,1601戶6717人精準脫貧。
“雖然摘掉了貧困帽子,但我們還要依靠產業發展鞏固好脫貧成果,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7月20日,展邦助說。
2004年底,21歲的山東小伙展邦助從部隊退役后,任疏勒縣罕南力克鎮生產干事。
當時的罕南力克鎮正在推行“雙膜瓜”種植,農村出生的展邦助敏銳地感到了它的價值。“這里人多地少,貧困人口多,想要致富,就要在地里做文章。”展邦助每天奔波在田間地頭,和農民一起種植“雙膜瓜”,為他們脫貧增收出謀劃策。
在村干部的帶領下,協熱克村成為全鎮的“雙膜瓜種植示范村”,村民們依靠產業調整實現了增收。
多年來,展邦助一直扎根基層一線,和群眾一道積極探索脫貧增收的好路子。
2015年,展邦助任阿拉力鄉黨委書記,他因地制宜,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按照“穩糧、優棉、增菜、興果、強牧”的發展思路,科學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助農增收。
“以前我們只會種小麥、玉米、棉花這‘老三樣’,是展書記幫我們在地里種出‘錢袋子’。”阿拉力鄉海尼且村村民亞森·蘇力坦說。
亞森曾是村里的貧困戶,2018年,他搭上鄉里發展林果業和蔬菜種植的“順風車”,嘗試種植蔬菜拱棚1座,收益2000余元,加上其他收入,當年就脫了貧。今年,他種植露地蔬菜2.5畝,小麥90余畝,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今年,阿拉力鄉發展核桃、蘋果、無花果等林果種植近1.8萬畝,辣椒、西紅柿、紅薯等露地蔬菜種植7000畝,發展蔬菜拱棚1000座,著力將貧困群眾的“菜籃子”“果盤子”變成“錢袋子”,形成了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渠道的產業發展格局。
2017年以來,阿拉力鄉還先后引進服飾、果業等領域的5家企業,讓農民變身產業工人,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
“咱們鄉里的果業公司擴大了規模,還購買了果品低溫真空生產設備,我們種植的果品更是不愁銷路啦。”今年以來,這個消息在阿拉力鄉不脛而走,極大振奮了種植戶的信心。
“我們不僅大力發展林果業和蔬菜種植,還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打通農戶與市場的對接通道,有效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能力弱、起步難問題。”展邦助說。
作為阿拉力鄉脫貧路上的“領頭人”,展邦助想方設法幫助貧困戶拓寬增收渠道。采取以牲畜入企托管方式,帶動708戶貧困戶分紅;利用4個農機合作社和2座保鮮庫以委托方式參與產業發展,帶動153戶貧困戶受益。此外,還多措并舉,讓全鄉3087戶5583人實現轉移就業增收。
“我相信,通過這一系列的綜合施策,一定能讓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展邦助語氣堅定地說。
■扶貧感言
當前,正是脫貧攻堅的鞏固階段,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作為一名基層干部,要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不僅要用心用情用力,還要不斷開闊視野、放眼長遠、扎實苦干,切實理清工作思路,因地制宜,蹚出助農增收的好路子。 ——展邦助
關鍵詞:奮戰扶貧一線十六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