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非常中考”透露出的教改信號
7月17日,北京門頭溝區新橋中學考點,考生信心滿滿走出考場。侯繼慶攝/光明圖片
高考之后是中考。
疫情之下,參加人生首次大考的初中畢業生感受是不一樣的。7月19日,北京中考最后一場考試結束,西城區第161中學分校初三學生徐玲告訴記者,“題目不難,但是有些出人意料”。專家表示,這“出人意料”正是這場考試希望帶給考生的感受。
為何“出人意料”?在“新高考”的指揮棒下,中考試卷又透露出哪些改革信號?
題目緊扣時代脈搏——
“不出所料”
考完之后,徐玲很輕松。她告訴記者,有一些題目是復習的時候老師同學們都認為會考到的。“比如今年的疫情,既是語文的作文題,又是思政考試的大題。”
新聞中的大事本就是考題關照的對象,今年大事多,落在試卷上的內容自然更多一些。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看到試題,不少師生的反映是“不出所料”。議論文談“疫情”,作文寫“疫情”,英語讀“疫情”,思政考試分析“疫情”。此外,“扶貧”“民法典”“北斗衛星”等都在試卷中有所體現。這么多意料之中的材料,是否說明,試卷更簡單了?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王彥彤并不這么認為。“中考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任務,以核心素養考查為宗旨,展示新時代命題的探索與發展。”
但她同時也強調這次考試體現了“基礎性”,“試卷結合疫情下學生實際,聚焦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強調基礎性。”王彥彤說。
“以語文為例,語文試卷依據課程標準要求,注重考查學生應知應會、生活中用得上和未來自身發展必不可少的語文學科基礎知識。比如基礎運用5道大題7道小題,全面考查字、詞、句、修辭、標點、書法、關聯詞語等基礎知識,但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又不止于簡單機械記憶,而是幫助學生建立梳理語文知識的方法,注重學生運用知識推斷問題的實際能力。”王彥彤說。
除了基礎性,有沒有“拔高”?朝陽區教育研究中心高級教師王瑞芳告訴記者,除了基礎知識的習得和知識能力體系的構建,中考還希望“引導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建立習得與梳理基礎知識能力體系的方法,體現中考試卷的教學引導價值。比如語文試卷中,古詩閱讀第10題比較孟浩然《春曉》與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落花’,就意在引導學生在已有理解的基礎上實現對古代詩歌常見意象的積累與梳理”。
不一樣的考察方式——
“出人意料”
除了意料之中,中考也給了不少學生“意料之外”的體驗。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初中語文教師于曉冰認為,今年的中考,在試卷難度上保持了穩定銜接,但“穩中有變”。
盡管今年的試卷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熟悉感,但于曉冰表示,“基本上所有的‘押題’都沒有完全‘押中’或‘押到點上’。”這是為什么?于曉冰以文言文閱讀“曹劌論戰”舉例說明。
“北京市的中考會有一些明確的提示,‘考試說明’當中會說我今年要考到文言文的哪些篇目。有的老師可能會琢磨一下,但就‘曹劌論戰’來說,今年涉及的是曹劌這樣一個平民身份,能夠以匹夫之責心懷天下,‘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個知識點很難在押題中體現出來,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很難去涉及。這就給中學教學提了個醒,教師應該把基本的思維方式、方法論的東西告訴同學們,而不是面面俱到地教學,因為總有‘猜不到’的東西。”于曉冰告訴記者。
這“意料之外”將是中考和未來高考的常態。于曉冰認為,這是中考的趨勢之一,也提醒師生思考刷題重要還是獨立思考重要。“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只圍繞著歷年的考題去處理,無論你刷多少題,都很難做到最好。我們要做到的是透過題目看到背后能力性的東西,教師要把這種能力傳遞給學生,然后他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這一點也是教學中最需要補齊的部分。”
于曉冰認為,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獨立思考的能力都體現得越來越明顯。“以語文為例,中考、高考考察的都是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一旦涉及具體語境,那么就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因此押題、猜題的可能性太小了。它背后指向的獨立思考的方法才是最珍貴的。”于曉冰說。
情境之下的教學——
考試怎樣引導未來教學
考試結束之后,同學們的能力得到多少展示?未來的教學又該注重哪些方面,都是教師們需要認真思考的。于曉冰說,從學生實際的應考中非常清楚地看到,相當一部分孩子還是以刷題為主要備考方式,而不是真正積累思維能力。“當然,這主要還是老師的問題,偏于刷題,而不是看到題目背后的本質。如果我們不改變這樣的教學方式,未來很難適應考試的最新要求。”于曉冰說。
中考需要學生具備哪些能力?北京教育考試院中考英語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邏輯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都相當重要。“在2020北京中考英語的‘閱讀理解’部分,所給材料辯證地分析了技術進步給健康醫療領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激發考生從不同角度審視同一個問題。體現了對學生邏輯分析、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同時,試題通過設置開放的情境,讓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考生充分發揮,多角度思考問題,鼓勵考生展現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考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給出多樣化的表達。”這位負責人說。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教師劉成章認為,“在具體的情境中完成相應任務”是未來中考的趨勢。“這一點在高考中已經體現得很明顯了,無論是高考的語文作文還是英語作文,大多在一個具體的情境之下,做一些‘任務驅動型’的寫作,比如寫演講稿、書信等。這是未來孩子們應該具備的能力。”
同時,大范圍的閱讀也給考生們帶來新的要求。無論是語文、英語還是思政、歷史,不少題目給出了材料,如何總結歸納這些資料考驗孩子們的閱讀能力。這是否說明,整本書的閱讀是未來教育教學的重點?一位初二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在孩子的作業中,出現了名著的思考題。比如“如何看待紅樓夢中‘周瑞家的’送宮花惹怒林黛玉?”
于曉冰對于整本書閱讀的概念并不認可,他認為,應該讀一些真正“磨腦子”的東西,而不是不分年齡段地無限拔高。“真正的學習不是快餐閱讀,一定沒有捷徑,名著閱讀不是名著的知識記憶,注重閱讀但不能陷入另一個怪圈之中,它背后的思考部分才是其中需要習得的奧義。”(姚曉丹 董城)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中考 學生 教學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