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江北新區:揚子江畔 創新之城更出彩
6月24日,南京江北新區成立五周年暨高質量發展大會成功召開。五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江北新區聚焦“三區一平臺”戰略定位,積極投身長江經濟帶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全社會固投等主要指標實現翻番,綜合實力位居19個國家級新區第6位。一座人口超280萬、經濟總量近3000億的現代化、國際化江北新主城,在揚子江畔強勢崛起,南京擁江發展、協同并進的戰略構想變成現實。
國際一流創新“策源地”加速崛起
創新是新區最鮮明的底色、最內在的基因。新區集聚了最高端、最具競爭力的創新資源,并一路領跑。劍橋大學建校800年來首家海外的科創中心在新區開建,亞洲最大基因測序基地在新區建成。組建新型研發機構超過100家,高企總數迅速達到1000家,取得歷史性突破。
五年間,通過深化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合作,引進、孵化533家創新型企業,創新要素加速向新區集聚,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累計簽約新型研發機構超過100家,研創經濟在新區加速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五年來,新區高標準建設宜居宜業的創新名城,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理念在支撐城市建設方面的路徑,通過促進城市治理智慧化、厚植城市創新發展氛圍等,構建多要素、綜合創新的城市生態系統。新區智慧小區、智慧工地、智慧渣土車等管理平臺和系統陸續投入使用,在泰山街道,新區還率先應用“區塊鏈”技術,探索出了更為高效、便民的社區管理新模式。目前,新區正加速建設“121創新社區”,進一步升級產業孵化、人才引育、幸福生活、科技服務等功能,以創新型社區建設帶動創新型城市建設。
“兩城一中心”千億地標再“拔高”
新區堅持把產業動力、人才活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定盤星、穩定器,實干擔當、創新作為。圍繞建設“長三角地區現代產業集聚區”的戰略使命,新區勇攀全球產業最高端,進一步聚焦聚力“兩城一中心”建設,即“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打造“兩城一中心”千億地標——
“芯片之城”白手起家,一年翻一番,三年時間集聚華為鯤鵬、航天信息、華大九天等企業超600家、產值超500億;“基因之城”集成超越,“一谷一園一示范”匯聚世和基因、基蛋生物、南微醫學等企業800余家、產業規模近1000億;“新金融中心”乘勢而上,先進制造業國家大基金等400余支基金,5000億元資本規模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曾經,江南才子隔江相望,如今“南京豈止在江南”。高層次人才的快速集聚進一步為產業發展助力“催化”。江北新區成立以來,先后引進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56名中外院士團隊,集聚各類高層次人才及留學歸國人員超過5000人,吸引大學生、留學生、高層次人才數量均位居省市前列,助力“兩城一中心”千億產業地標再“拔高”
“江北新主城”照見“最近的未來”
五年來,新區堅持“高點定位”,建起了品質宜居的南京新主城。從亟待改善的城鄉接合部到日新月異的江北新主城,新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在創造性落實中推進一系列民生實事工程——
在地上地下統籌開發、海綿城市、小街區密路網、綠色集約等先進理念的引領下,總面積480萬平方米的全國最大地下空間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全國最高標準的地下綜合管廊已建成近40公里,采用全國最新技術的江水源熱泵一期工程已經投用,大手筆大格局折射出新區建設標桿之城的雄心和氣魄。
便捷、幸福、綠色是新區的追求。五年間,新區各類民生投入近400億元。5條過江通道同步推進,長江“天塹”變“通途”。南京一中、鼓樓幼兒園、南丁格爾護理學院、托馬斯國際學校等一批標志性學校建成,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投用,南醫大四附院、中大醫院新院區加快推進。地標性建筑長江之舟浪漫起航、市民中心精彩亮相,美術館、圖書館即將竣工。順應人民群眾對宜居環境的期待,環境質量提升與經濟社會發展正朝著互促的階段演進,成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實踐,“未來已來”逐漸成為現實。
體制機制改革釋放發展動能
江北新區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藩籬。“大部制、綜合性、扁平化”的機構設置,是新區實現“精簡高效”“運轉協調”的保障。2019年4月,新區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礎上全面推行街道體制改革,推動街道職能由管理型向服務型、工作模式由條線零散式向塊狀集成式轉變,將資源下沉到百姓身邊。
7個街道成立“大工委”、79個社區成立“大黨委”,將高校、部隊、企事業聯結為緊密黨建共同體,大幅提升基層凝聚力和調度資源的能力。各街道將原來內部的條口進行整合,統一設置為“6 1 3”的架構,即綜合保障辦、黨群工作辦、社會事業辦、平安建設辦、城市管理辦、協作發展辦和綜合執法大隊、便民服務中心、市民訴求處置中心、黨群服務中心。針對城市行政管理“看得見管不著、管得著看不見”的問題,新區將300項行政處罰事項委托街道行使,下放149項服務事項由街道便民服務中心集中辦理。
去行政化、全員聘用的體制,培養了一批能闖、敢干的干部。5100余項省市行政管理權限的有效承接,集中審批的全力推進,綜合執法的有效監管,實現“新區事新區辦”,成為“放管服”改革的樣本。從“網格+網絡”的社會治理,到增強自主能動性的平臺改革,推動新區加速形成“小政府、大服務”格局,越來越多的人才和企業將新區作為創新創業的首選地,集聚了發展澎湃動能。
優化營商環境,厚植發展土壤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2017年8月,江北新區行政審批局(政務服務中心)正式掛牌運行,高標準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綠色直通審批模式,加快推動“信用承諾制”“區域評估”“證照分離”“不見面審批(服務)”等改革落地見效,不斷刷新著國家級新區的“江北速度”。截至目前,新區直管區新增企業33298家、新增注冊資本3527億元。
在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3550”改革的基礎上,新區率先提出并實現了“2330”改革目標。證照分離是國家級新區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特色之舉,新區自2018年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后,通過“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四種方式,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535項實行全覆蓋清單管理,清單之外無審批,讓審批更簡、服務更優、監管更嚴。
除了貫徹“不見面審批’的服務理念,新區還實行“承諾即辦、容缺可辦、代辦幫辦、自助辦理”,提供全功能服務模式,材料節省近60%,審批效率提升近90%,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
走過五年磅礴征程,奮進五年未來之約。新區將以高標準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先導區為引領,加速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創新之城、未來之城、幸福之城、開放之城。到2025年,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翻番,達到6000億元;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000家;集成電路、生命健康兩大地標產業達到3000億元規模;全力沖刺國家級新區四強,推動新區能級再跨越。
——創新之城更出彩。在以“121”創新社區為代表的研創經濟方面,新區將在總量上成規模、在質效上成突破、在影響上成聲勢。力爭經過五年努力,集聚新型研發機構200家以上,質效全市第一,高新技術產值再上臺階,集聚創新型人才10000人以上,以創新質效爭一流的硬氣,敢亮劍、善沖刺,在全國國家級新區、開發園區中躋身第一方陣,讓創新之城品牌常青。
——未來之城更融合。聚力打造一座可閱讀、能漫步、有品質、存溫度的國際化新城,成為代表南京參與全球未來競爭的第一主城、第一先鋒。通過五年的努力,讓新區成為精雕細琢的精品之作、傳世之作,每一棟建筑、每一條道路、每一條河流都成為未來城市的表達載體,舒展出一幅“一城山色滿城秀,湖光倒影水清淺”的生動畫卷。未來,新區將做到“三個只增不減”:城建投入只增不減、產業投入只增不減、民生投入只增不減,確保新區未來之城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幸福之城更宜居。未來五年,新區將重點吸引高素質人才落戶,年新增人口中年輕人比重要達到六成以上,大學以上人口占新增人口比重一半以上。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讓民生的“奶酪”同步,使新區群眾從“居者有其屋”到“居者優其屋”轉變,出行能夠“一站式直達”。更加注重新區群眾的幸福體驗,讓新區成為集時間、空間、層次于一體的生活場景體驗區。
——開放之城更開闊。未來五年,新區將以自貿區成為全國開放發展的重要窗口為機遇,使南京自貿片區成為海內外創新創業人才首選地,年新增市場主體10000家以上,在探索推進現代化建設中“闖”出一條發展新路,在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闖”出一片廣闊天地,成為東部沿海地區率先轉型發展的“江北現象”和代表江蘇引領全球創新的“中國方案”。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新區 創新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