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一點一評一點一評
壽者文彥博《三札卷》:流暢自然之態
電視劇《清平樂》最近頻上熱搜,在劇中名臣賢相中,活到91歲的政壇老壽星文彥博是比較耀眼的一位。在劇中,文彥博第一次正式出場是和韓琦一起向宋仁宗為范仲淹求情,他說范仲淹是一位仁人志士,有心系天下的胸懷,但卻接連被貶黜,著實冤屈。這一情節反映出文彥博為人正直的品質。
文彥博 三札卷 43.6×223cm 故宮博物院藏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史稱“介休三賢”之一。文彥博歷任仁、英、神、哲四朝,薦躋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年,為北宋中期的社會穩定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實,文彥博不只是政治才能杰出,由于他滿腹經綸,博古通今,胸中珠璣羅列,流露在書法上,也是不同凡響。宋樓鑰在《攻愧集》中說:“潞公翰墨飛動,使人望而畏之。”可見對其書作的肯定。然而,他的存世書跡極為稀少,就文獻著錄所見,僅有《左藏帖》《三札卷》、《內翰帖》(又稱《得報帖》)、《王拱辰墓志》篆蓋。
文彥博書法呈現出一種率意自然的風格特征,在他的傳世墨跡《三札卷》中表現得尤其鮮明。此帖通篇率性揮毫,字里行間盡顯流暢自然之態。這似乎與其所處時代書風有關。書法發展到宋代,尤其是到宋代中期,減少了對法度的鉆研,而一直賡續在唐代已然興起的浪漫主義書風,并進一步拓展,造就了“尚意”的書風。“尚意”書風主張“放筆一戲”“信手自然”,追求“無法之法”“不工之工”,強調行文的率性能呈現出自然的狀態,而《三札卷》把此風貌體現得淋漓盡致。
通卷看上去就如行云流水一般,沒有絲毫的做作或故弄玄虛之態,而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無雕琢之氣。行間距的疏密排布更是恰到好處,無精心安排之意,一切都顯得渾然天成。整體章法的剞側、動蕩不大,但在一行之間卻可見其變化。如“口水此”一行,“口水此”三個字重心明顯向右傾斜,到“欲”字開始向回拽,“將午橋”三字已轉正。書寫時有敗筆就涂抹掉,寫在一旁,更顯其率性隨意,天真爛漫。此帖用筆爽健清勁,隨意而適。正如宋黃庭堅《山谷集》云:“潞公書筆勢清勁,真不愧古人。”取法似有王逸少之意,中側并用,既顯敦厚樸實之質,又呈溫婉靈動之姿。如“大”字、“得”字、“遂”字等都是采用側鋒行筆。“羅”字、“河”字等皆是運用中鋒。此帖的字形結構疏宕閑雅,有飛動之意,大有吸取楊凝式之書風。如“流”字、“過”字、“專”字、“貴”字等,通過字形本身的左顧右盼,上下俯仰,形成一種跌宕之勢。我認為墨色的枯濕變化最為精妙,沉穩中體現著流動。從濃厚的墨色到滿是飛白的過渡,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也表現著一種信手拈來的自然美。正是因為這種似“游雨得水,景山興云”的自然,使潞公的書作體現著一種雅逸俊邁的書卷氣甚濃的文士書風。
由此可見文彥博不只在政壇有極高地位,藝術領域也是頗有成就的。其書法遠紹“二王”,近師顏真卿、楊凝式等,將篆籀筆意融入行草,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率意自然、英爽古樸、蘊藉凝重的風格特征。雖然文彥博書法在北宋書壇的地位并不高,與宋四家等人更是無法相提并論,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其書法藝術的研究。
正如徐利明先生在《中國書法風格史》中所講道:“北宋后期所展現的‘尚意’書風的鼎盛景象,有一個醞釀、漸進的過程,而北宋初期的李建中、李宗諤、林逋,和中期的范仲淹、文彥博、歐陽修、司馬光以及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蔡襄,都在客觀上從不同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為后期尚意書風高潮的形成,做了積極的準備和必要的鋪墊”。我們應該承認文彥博的書法成就是有限的,然而,他對尚意書風高潮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其深厚的書法傳統功底與豐富的學識修養使得作品有著獨特的價值,也仍然值得當下深思并加以研究。
編輯:楊嵐
關鍵詞:彥博 文彥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