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天津實踐>住津全國政協委員風采 住津全國政協委員風采
關于發揮社區醫院在臨終關懷服務中作用的建議
關于發揮社區醫院在臨終關懷服務中作用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 農工黨中央委員、農工黨天津市委會副主委,天津南開區政協副主席 許洪玲
臨終關懷是指對生存時間有限的患者進行適當的醫院或家庭的醫療及護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好的生活質量。2018年,我國老年人口達到1千6百多萬,其中65歲以上老人占比飆升至12.2%。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獨居老人、空巢老人、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數量不斷增加,使得這一群體對生活質量特別是生命末期階段的質量需求急劇增長。
由于開展的時間較晚,且需要護理的人口規模巨大,臨終關懷服務在具體的實踐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開展臨終關懷對象的覆蓋面小,機構數量少。從總體上看,臨終關懷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僅在少數城市開展,且集中在少數大型綜合醫院,所設床位極為有限,即使在臨終關懷醫院相對集中的大城市,開設臨終關懷服務的醫院也較少。二是臨終關懷服務的人力資源不足。相較于發達國家臨終關懷服務護患之比為1.3~ 1.6:1的現狀,我國目前醫務人員極其缺乏,院內護患之比僅為0.3:1,社會志愿者參與極少。三是與死亡相關的倫理道德教育欠缺。受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對死亡總體上持消極和逃避的態度,普遍認為死亡是冰冷、痛苦和令人恐懼的。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很多處于彌留之際的患者拒絕選擇臨終關懷醫護模式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基于上述問題,我認為應當轉變思路,在患者熟悉的社區醫院開展臨終關懷,具體建議:
一、 加強宣傳教育,引導醫患雙方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與死亡觀
一是加強對社區居民的教育。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未雨綢繆,提前做好規劃,在社區醫院開設公益課程,盡快普及科學的生命觀和死亡觀教育。作為臨終關懷的具體執行部門,社區醫院應幫助患者及家屬正確認識人生,正確對待死亡,明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過程,以解除其對死亡的種種顧慮和不安。二是加強對醫護人員的教育。要改變要求醫護人員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恪守救死扶傷的舊有醫學倫理宗旨教育,讓醫護人員明白死亡是一個自然和必然發展的過程,尊重生命質量意味著要在必要的時候學會放棄一些不必要的救治,選擇最適宜的治療方式,才是真正對患者的關愛。
二、 進一步加大對社區醫院的硬件投入,完善臨終關懷服務的各項制度
政府應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同時鼓勵私營、合資、獨資等多種投資形式參與社區醫療機構建設,增加床位數量,擴大機構面積。要進一步加強大型醫院、老年護理院與社區醫院的聯系,建立健全醫療機構之間的合理轉接機制。在醫療服務費方面,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堅持國家、集體和社會投入相結合,逐步將臨終關懷納入社會醫療保障體制范圍內,進一步降低居民的醫療費用支出,并開放社區臨終患者的醫保用藥范圍、放寬臨終患者的住院期限等。此外,要進一步細化臨終關懷服務的工作流程。包括完善醫療法律手續、開展基礎護理、控制病人癥狀、加強患者心理護理、撫慰病人家屬等。
三、 探索志愿者參與社區臨終關懷服務新模式
一是組織社區居民協助本社區醫院參與具體的臨終關懷工作。要選擇具備相當行為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人組成志愿團隊,通過社區組織安排協調進行關懷并記錄時間,當志愿者本人或者親屬需要照護時可向社區提出申請,參照所提供的照護時間由社區安排調配償還或進行一定經濟補償。二是動員志愿者做好相關財務工作。社區幫助組織安排自愿者組成團隊進行資金的籌集,如單位提供醫療費用,協助落實保險金、貧困人口醫療補助金,募捐、成立臨終關懷基金,并監督這些資金的使用。這種新的志愿者組織方式既為他人和自己減少了后顧之憂,同時調動了人員的積極性,人力資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通過大量志愿者的參與,將家庭、社會、醫務工作者緊密聯系起來,既滿足了臨終關懷對象的需求,同時又使更多的人了解、實施、幫助臨終關懷事業,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