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科學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提出了“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新要求,明確指出“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局”,對陜西工作寄予厚望,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科學把握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牢記諄諄教誨、肩負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歷史使命,埋頭扎實苦干、描繪好建設美麗中國的壯美畫卷。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緊密聯系、不可分割,人類的活動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些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對生態與文明關系的鮮明闡釋,彰顯了我們黨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崇尚生態文明,妥善處理好生態與文明的辯證關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彰顯高度的文明自覺和生態自覺。
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豐富升華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這是對“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內涵的深刻詮釋,揭示了一個樸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使人們對生產力的認識更加全面。只有更加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生產力。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觀念,以保護生態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為己任,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定傳遞了引領長遠發展的執政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寧可在發展上適當穩一點,也不要破壞生態環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這生動形象地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嚴守生態紅線,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更加自覺地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實現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變革。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刻揭示了生態與民生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不是我們的目標,生活富裕但環境退化也不是我們的目標。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這些精辟論斷,既是對生態產品的準確定位,又是對民生內涵的豐富發展,反映了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期待。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抓生態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態就是改善民生的理念,“保生態、保民生”,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與推動產業發展、群眾脫貧致富緊密結合起來,發展生態產業,開發生態產品,順應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期待,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科學闡明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采取綜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與全過程,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來操作,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這些要求都蘊含了系統思維、底線思維、戰略思維、法治思維的科學思想。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化對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認識,科學規劃、系統治理,依法行政、整體推進,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發展清潔生產,保障生態安全,加大山河江坡綜合治理力度,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清晰標定了秦嶺保護的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秦嶺保護意識,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按照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要求,擔負起讓秦嶺的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歷史責任,深刻汲取秦嶺違建事件教訓,痛定思痛,警鐘長鳴,以對黨、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投身建設美麗陜西的偉大實踐,切實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認真履行好職責,嚴厲打擊秦嶺區域亂搭亂建、亂砍亂伐、亂采亂挖、亂排亂放、亂捕亂獵行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守護好中央水塔,早日實現讓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的目標。(作者系陜西省政協研究室副主任)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生態 文明 生態環境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