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拍Vlog、開直播、進B站 高冷古典音樂家享受網紅生活
打開快手,“老鐵”們給日本著名作曲大師坂本龍一和國家大劇院四重奏刷起了禮物;抖音上,上海交響樂團、蘇州交響樂團的樂手熱情地回答著網友的提問;B站音樂區(qū)里,郎朗用一口純正的東北話聊起“柯兒蒂斯”音樂學院的求學經歷……最近這段時間,許多一向“高冷”的古典音樂家開始慢慢享受“網紅”生活。
直播 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4月3日晚,打開蘇州交響樂團在B站和抖音開設的直播間,豎琴手Jessica Fotinos走上舞臺,面對屏幕深深鞠躬,帕里什·阿爾瓦斯的《小夜曲》隨后悠悠奏響,曾經可以自由出入劇場追音樂會的日子好像又回來了。
這些畫面,同步來自蘇州交響樂團的駐地金雞湖音樂廳。隔著網絡,14萬分散于全國各地的觀眾正在聆聽這場特別的音樂會。一曲奏完,場燈暗下,靜悄悄的音樂廳里只能聽到樂務用小推車搬卸樂器和譜架的聲音,但手機屏幕上很是熱鬧,“呱唧呱唧”“bravo”“鼓掌”等留言紛紛刷過,代替了原本應該送給演奏家的熱烈掌聲。
這是疫情發(fā)生以來,蘇州交響樂團“古典Online線上音樂會”的第二場。其實,“直播”對古典音樂來說并不算是一個新鮮的語匯,但進駐網絡直播平臺的確是近來才出現的潮流。
如今流行的網絡直播都突出“互動”的概念。實時出現在屏幕上的評論“彈幕”首先滿足了觀眾彼此交流的愿望。正常情況下,古典音樂會都受到觀演禮儀的約束,觀眾是不能隨意交談鼓掌的,但在網絡上,大家可以自由傾訴,樂團的演奏家和工作人員也能更快地知道觀眾的想法。3月21日,蘇交進行了“古典Online線上音樂會”的第一次直播,曲目是德沃夏克和柴可夫斯基的兩部作品。“當時,許多觀眾就在彈幕里問,為什么沒有貝多芬呢?”今年是樂圣誕辰250周年,各大樂團都策劃了一系列的紀念演出,只是大多因為疫情擱置,蘇交同樣如此,但樂迷們還是念念不忘,于是在第二場直播中,樂團安排了貝多芬《c小調第四弦樂四重奏》。
有趣的是,觀眾常常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從畫面里發(fā)現各種各樣的“萌點”,比如“豎琴小姐姐好美”“大提琴太帥了”,工作人員會貼心地多切幾個特寫鏡頭,滿足大家的小小要求,而每到這時,彈幕又會開心地刷起“給攝影師加雞腿”。這種輕松溫馨的氛圍,是劇場內的音樂會和傳統直播絕難做到的。
直播的最終目的,仍然在于普及古典音樂。蘇交的每場直播時長都在半個小時左右,短小精致。蘇交品牌發(fā)展部經理忻文蓉說:“從普及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能吸引觀眾在短時間內的關注度”,于許多剛剛入門的觀眾而言,接受起來,遠比動輒幾十分鐘的大部頭作品容易許多,我們有意讓線上直播區(qū)別于線下音樂會。觀眾看完直播,覺得意猶未盡,可能將來就會愿意走進音樂廳,到現場來感受。”
普及 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
同樣是藝術普及,換個說法,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樣。
沒有誰比年輕人自己更了解他們想要看什么。蘇交的樂手平均年齡只有30歲,幕后行政團隊有許多90后。疫情期間,他們在微信公眾號上變著花樣地給待在家中的觀眾找樂子:“就不好好看電影”系列帶著觀眾挖掘經典作品中的古典音樂彩蛋;“打擊樂手宅‘瘋’了”,開始用洋蔥、卷心菜和鍋碗瓢盆練手奏樂;蘇交的外籍演奏家所占比例超過了60%,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qū),“遠方的詩”邀請樂手朗讀一首來自祖國的詩,并推薦一段相匹配的古典音樂,目前,這個系列已經收集了13種語言……“哪怕是看一部電影或者讀一首詩,音樂都會在你的身邊”,忻文蓉說。
西安交響樂團的情況與蘇交有些相似。這支樂團的樂手和相關策劃工作人員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在他們的努力下,“XSO西安交響樂團”這個賬號已經成為了B站古典音樂圈里當之無愧的“網紅”。“千萬別學中提琴”“大管的崩潰日常之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哨片是好的”“團長叫我云演奏,可是他卡了”等等視頻標題無不幽默詼諧,播放量有時可以突破十萬。這些數字,對一向小眾的古典音樂來說已經是相當耀眼的成績了。
分享 音樂家不只有音樂
舞臺和音樂,并不是觀眾想要關注的全部,忻文蓉發(fā)現,他們都非常好奇樂手平時在做什么?
疫情發(fā)生前,蘇交就聘請了專業(yè)的短視頻團隊拍攝“Vlog”。Vlog(視頻博客)是現在很受年輕人歡迎的一種視頻形式,它源自博客,作者用影像代替文字和照片“撰寫”個人日記,拍攝日常生活的片段,上傳網絡與大家分享。他們策劃了很多系列,第一期視頻記錄的是蘇交新年音樂會的幕后全過程,樂團還從美妝生活博主那里得到了“開箱”視頻的靈感,只不過樂手們開的不是快遞箱,而是自己的樂器箱和琴盒,“有人會寫一句鼓勵自己的話,有人會放上家人的照片,也有人會放很多卡通玩具,大家都有非常鮮明的個人特色。”
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林朝陽對此很有同感。執(zhí)教23年,他深諳和年青一代溝通的要訣,“年輕人往往比較叛逆,你越要他喜歡,他就偏不。”從他的經驗來看,在推廣古典音樂的過程中,觀眾對演奏家的感受有時甚至是第一位的。今年3月,林朝陽在B站注冊了賬號,正式“入駐”。直播時,他反而愿意避開音樂,“我不喜歡音樂家就要一直搞音樂,人是需要生活的。在工作之外,我更希望自己交到的朋友不是因為音樂而來的。”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直播,不是拉琴,不是講課,而是剪剪最近長了許多的頭發(fā)。“其實我想讓看直播的大家都放松一下。疫情還在,但我們不能放棄生活。”第二次直播是九天后。林朝陽偶然發(fā)現了家中竟有兩只蛐蛐,干脆讓它倆當直播的主角。“聲音是無法被隔離的,我也想把這份美好分享給大家。直播會讓我們覺得不那么孤獨。”
在這段特殊的日子里,網絡對于古典音樂的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傳統的演出模式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我比較樂觀。”林朝陽覺得,直播等線上方式漸成趨勢后,也許會進一步刺激傳統劇場行業(yè)的優(yōu)化,兩者間的關系不是互相取代,而是在此消彼長中達到一種平衡。“藝術家非常看重人與人之間實實在在的接觸。”演出現場的魅力,依舊是網絡技術無法復制的。“人與人在一起,哪怕只是物理上看得見,哪怕只是能彼此碰一下,這種行為方式也會給我們帶來幸福感和價值感。”
編輯:楊嵐
關鍵詞:直播 古典音樂 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