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韓 蕾等:從三方面發力 防止因病返貧
作者: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韓 蕾、劉長溥、劉生霞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問題與新挑戰,須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避免因病返貧現象發生,應重點從識別、治療和保障三個方面精準發力。
因病致貧是脫貧攻堅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脫貧難度大,返貧風險高。數據顯示,我國因病致貧返貧人口占貧困總人口四成以上,隨著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逐步脫貧,比例還會增高。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防止因病返貧成為決戰決勝的關鍵一環。
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此項工作的難度,使這塊“硬骨頭”更硬更難啃。一方面,疫情使原有的醫療資源呈現一定程度的捉襟見肘態勢,普通的醫療機構大面積停診,醫療扶貧項目計劃暫時擱置,常規的醫療幫扶工作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各地區的防疫隔離措施,使偏遠貧困地區的慢性病貧困患者面臨停藥風險,大病貧困患者無法得到專項救治,危癥重癥貧困患者甚至面臨生命危險,重點人群返貧風險加大。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問題與新挑戰,須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避免因病返貧現象發生,應重點從識別、治療和保障三個方面精準發力。
精準識別 關注重點人群
新冠肺炎疫情使因病致貧的底數發生了變化,同時也使少數人陷入危機。因此,我們要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
首先,摸清底數,適時調整幫扶范圍。一是摸清原始底數,對原有建檔立卡的因病致貧戶進行排查,精準識別扶貧對象。二是摸清新增底數,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因疫需要采取隔離措施的貧困戶、存在較高返貧風險的已脫貧人口以及邊緣人口進行健康檢查與綜合評估。三是摸清重點人群底數,對偏遠貧困地區慢性病貧困患者、高齡和空巢貧困患者、危重癥貧困患者、心理疾病貧困患者進行重點排查,準確評估疫情帶來的返貧風險。
其次,關注重點人群,提供必要幫扶。一是對高齡、空巢、危重癥貧困患者進行重點關注,實施24小時全天候專人幫扶,確保平安度過危機,對其健康狀況實行日報制。二是對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貧困患者格外關注,密切關注大災大疫帶來的病情波動,對其健康狀況實行周報制。三是對偏遠山區心腦血管疾病、重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等慢病貧困患者,指派專人上門送藥,提供健康咨詢、預約轉診、慢性病隨訪等服務,對其健康狀況實行月報制。
精準治療 補齊基層短板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暴露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特別是基層醫療衛生領域仍存短板。由此,應找準群眾健康需求、推進基層醫療衛生健康供給側改革,提升基層醫療衛生健康服務水平迫在眉睫。
一是推進以縣域醫共體為代表的醫療資源下沉,以緩解基層醫療機構人才短缺、設備不齊等供需結構性矛盾,并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水平的逐步提高。二是探索實施“互聯網+醫療健康”脫貧模式,利用該模式向上鏈接全國優勢醫療資源,向下綜合調節區域醫療資源,通過“互聯網+”對口幫扶、“互聯網+”遠程會診、“互聯網+”病情共享等形式推進服務場景前移,使貧困患者足不出戶就能得到高質量的診療服務。三是加速推進分診醫療落地,全面實行鄉鎮衛生院與鄉村一體化管理,推動基層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促進各級醫療機構互聯互通,逐步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新模式。四是繼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采取免費定向培訓、集中招聘、提高待遇保障、健全考評和激勵機制等方法,聘用并留住全科醫生,全力解決制約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核心短板”。
精準保障 完善制度銜接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國實施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范圍最大的醫療保障措施,為脫貧攻堅中的大病救治、醫保全覆蓋積累了經驗。目前,針對我國貧困人口的醫保制度已初步建立,但仍需進一步完善、銜接。
一是加強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商業補充保險、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制度的銜接,加強各項制度在對象、信息溝通、管理方面的統一協調,形成“大保險”制度合力。二是加強醫療服務保障與公共衛生服務保障的銜接,統籌使用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通過適當提高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支付比例來明確基層就醫導向。三是進一步完善已經合并了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提高流動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實施異地報銷和結算服務,從而完善流動人口醫療保障。四是完善基本藥物制度,要進一步擴大藥品醫保目錄,進一步降低特殊藥品價格,確保大病、重病貧困患者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五是著力完善風險保障機制,因病致貧群眾抗風險能力較弱,在治病和治貧雙重壓力下,既需要保健康,又需要想方設法保收入。六是重點完善兜底保障機制,對一部分需要終生治療、無脫貧能力的孤寡人群,通過公益救助、無償捐贈等方式,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與政府一道,進行兜底保障,實現全面小康。(本文為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成果)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貧困 因病 返貧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