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清明祭掃重在“心到”
清明節(jié)掃墓祭奠祖先、緬懷親人是我國一項傳統習俗。今年清明節(jié)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鍵期,因此,許多地方出臺了清明祭掃詳細規(guī)定,積極倡導更安全、環(huán)保、文明的祭掃方式。還有些地方推出了“云祭掃”“代祭掃”等服務,鼓勵群眾通過多元化方式表達哀思。
目前,國內疫情雖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國外疫情輸入壓力較大,我們仍不能掉以輕心、放松警惕,特別是不宜集中出行。如果清明掃墓、出游群眾大范圍流動、高密度聚集,難免產生疫情傳播的風險。因此,這個特殊時期的清明節(jié),人們祭奠祖先、緬懷親人,不妨通過網上公墓、網上骨灰堂開展;或通過民政部門的網上祭掃平臺開展。比如,在微信小程序和其他一些APP上,以“獻花”、“鞠躬”、撰寫留言等方式表達思念;也可委托公墓、骨灰堂管理單位等代為祭掃、敬獻鮮花,并以遠程視頻為證。若不愿、不會參與“云祭掃”,也可居家追思。人們還可以通過撰寫緬懷文章來懷念逝者、寄托哀思,相比實地實物祭掃,這樣的方式更注重精神傳承。
如果選擇現場祭掃,則需要把好安全關。根據分區(qū)分級精準防控疫情的要求,許多地方決定在低風險地區(qū)通過線上預約方式,有限有序地開放實地祭掃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應做好預約登記,做好戴口罩、勤洗手等個人防護,積極配合限流措施,錯時前往,服從引導,不聚集、不扎堆,時刻保持疫情防控警覺性。同時,樹立環(huán)保意識,遵守社會公德,堅決杜絕違規(guī)用火燒紙焚香、燃放煙花爆竹等存在安全隱患的祭祀行為,更多采用敬獻鮮花、掛黃絲帶或心語卡等方式,樹立文明祭祀新風。
“祭而豐不如養(yǎng)之厚;悔之晚何若謹于前”。清明祭掃是為弘揚孝道,但厚養(yǎng)薄葬為真孝,盡孝更應重平時。在緬懷逝者之時,對于健在的老人,要讓他們吃好穿暖,使其居安食美,有病及時醫(yī)治,使其能頤養(yǎng)天年,這才是對孝道的最好傳承。在他們去世后,不必以奢華葬禮、高價墓園為盡孝追求。
總之,祭奠祖先、緬懷親人意在表達孝思、教育后代,重在用心,貴在真誠,心誠才是最重要的。換句話說,清明祭掃不在形式而在于心,不在人到而在心到。通過懷念先人的故事,敬仰先人的品德,秉承先人的遺訓,傳承先人的精神,讓家庭、家族成為厚德之所,成為文明新風的推動者。 (何勇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祭掃 清明 疫情 方式 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