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宋麗榮等:以勞動教育傳承民族文化
作者: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宋麗榮、姜君
俄羅斯聯邦北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土著少數民族,簡稱北方土著(少數)民族、北方人口較少民族或北方小民族,他們世代生活在俄羅斯北極地區、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傳統祖先居住地,保持著傳統生活方式、經濟活動和手工藝,保持獨特的文化,擁有共同的語言。
根據俄羅斯聯邦政府法令通過的包括埃文基人、那乃人、奧羅奇人、楚科奇人等的北方土著少數民族有40個,土著民族總數約為26萬人,約占俄羅斯北方總人口的17.3%,生活在俄羅斯聯邦70%以上的領土上,約有70%的人生活在農村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決定了北方土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活動,其勞動技術教育與北方人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及其傳統密切相關。
適應本民族文化環境和發展需要
俄羅斯北方土著民族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是特定文化中的教育,具有雙重性特點,一是勞動技術教育體現了國家統一的教育要求,為國家教育現代化服務;二是考慮和適應本民族文化環境與發展需要,體現了民族特色。
一至八年級的勞動技術教育包括不變部分的聯邦必修課程“工藝學”與可變部分的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相結合,“工藝學”必修課主要實行各學科+模塊的教學模式;九至十一年級的“工藝學”作為學校的選修課以模塊或參觀、小組活動、單元活動、圓桌會議、代表會議、學術辯論、學校科學協會、運動會、競賽、探索和科學研究、社會公益實踐等多種形式結合,靈活進行。
勞動技術教育的途徑主要有“工藝學”課、自主服務勞動、家庭勞動、社會有益勞動等。在勞動教學、社會有益勞動及生產勞動過程中也包括中學生的就業指導環節,而傳統職業方向如馴鹿飼養員、養獸專家、捕獵者、魚品加工專家、馬達工、無線電-氣象預報員、畜牧工作者、電工、木匠、毛皮處理者等,是學校就業指導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每年的8月至9月期間,高年級的學生直接在他們父母工作的養鹿、狩獵、捕魚小隊、野外營地進行勞動實踐,女孩可以向父母學習加工毛皮,縫補家什、鞋子和衣服等家務工作。
與國家、區域特點相關的必修課程主要有母語、文學、民族文化、裝飾實用藝術、傳統手工藝、民族運動種類、邊疆地理和歷史等。在進行智育的同時,重點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民族特征,通過勞動技術教育,讓學生熟悉并掌握民間工藝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形成民族自覺,培養健康的、久經鍛煉的、刻苦耐勞的人。
教育和工業技術綜合體、民族應用藝術相結合
俄羅斯北方土著民族重視勞動技術教育綜合育人功能。勞動是每個人幸福的源泉,是道德形成的基礎,它有助于自我教育,并對善良、誠實和尊重他人工作的道德品質的發展提出某些要求。俄羅斯學者丹尼洛夫(Д.А. Данилов)認為,以學生的公民發展為目標的個人社會化,先要有這樣的學校組織,即學校里的生活活動反映了社會、勞動、法律、道德、審美關系的總和,從而使學校成為生活本身,這種學校組織的主要條件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與生活、生產勞動的有機聯系。在苔原和針葉林的惡劣氣候條件下,老年人積累的社會經驗在成人和兒童各個活動領域的日常交流中傳播。從五六歲開始,兒童被賦予了微不足道的可行任務,并學習獨立、節儉、耐心、克服困難、機智等道德品質。勞動技術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延續了蘇聯勞動技術教育的實踐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
俄羅斯北方土著民族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注重與時俱進,不斷強化人的全面發展和技術素養的培養。《2024年前俄聯邦發展國家目標和戰略任務》中指出,教育領域必須解決的優先任務之一是更新內容和改進“工藝學”學科領域的教學方法。強調學校應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孩子們掌握新知識和技能,進行自由的、創造性的思考,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生活。俄羅斯北方土著民族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提供了對教育活動內容的操作性介紹,充分反映了現實變化和專業定位、自我認同的形成。同時考慮到世界教育標準、國家及地區的具體情況和需求,勞動技術教育的內容還涉及計算機輔助設計、3D建模、數字化生產技術、納米技術、機器人和自動控制系統、智能家居技術和物聯網等領域,體現了最新的勞動技術教育內容。
俄羅斯北方土著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數百年歷史的馴鹿放牧有關,他們在廣闊的苔原、森林、針葉林地形中狩獵,過著游牧和半游牧的生活,傳統經濟活動方式主要是狩獵、捕魚和馴鹿放牧等,需要熟悉該地區的地理特征、動物生物學、氣象學等。男孩從幼年時期開始,就從勞動教育中學到魚類品種及其遷徙的主要途徑和捕食方法、海洋動物的習性及捕撈方法等。北方土著民族國立普通學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族手工勞動和民間文化的傳統,讓學生了解所學習的工作類型技藝,了解民間應用藝術的特點,了解與勞動相關的傳統游戲、娛樂及勞動習俗,了解口頭民間藝術,如關于勞動主題的謎語、諺語等。
借助勞動技術教育促進體能鍛煉
基于勞動傳統的民族傳統體育游戲向兒童灌輸生活所需的技能,教他們了解傳統行業,為未來生活做準備。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獵人、漁夫或馴鹿牧民,一個人必須具有很強的身體耐力和敏捷性,他必須每天在深雪中行走數十公里,蹚冰漂流等,這是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生存所必需的。因此,北方土著民族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在實施中會考慮到北方土著民族的區域特點和民族特征,充分挖掘學生的身體和精神潛能,以滿足與同伴交流和認識周圍世界的需要,通過勞動技術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健康的、久經鍛煉的、刻苦耐勞的人。但是,勞動活動的安排有時也會忽略地區的氣候特點和學生的生理特點,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通過勞動技術教育來加強鍛煉,促進健康,形成人的生命價值觀,健康重于一切也成為俄羅斯北方土著民族學校的一個優先方向。
鄉村學校的勞動技術教育從未脫離過北方人民的傳統職業,而學生夏季生產協會被認為是學生社會公益勞動的主要形式。在遠北地區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并非所有學校都有實驗園地,如動物養殖、畜牧業、家禽養殖、溫室養殖等學生勞動實踐,一般是通過學校與生產部門的聯合來實現。也有一些學校,利用學校自身資源,結合學生的職業技術勞動課程來實施,進行經營和服務活動。以勞養校的做法在俄羅斯農村學校非常普遍,也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校經費的不足。
在我國,勞動教育也是普通中小學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最主要的途徑,對于落實新時代“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未來新型勞動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與俄羅斯一衣帶水、地緣接近,由于歷史原因,在俄羅斯北方土著少數民族中有些還是中俄跨界民族。俄羅斯北方土著少數民族與中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方面既有各自的特點又有共通之處。我們可以借鑒俄羅斯北方土著少數民族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的改革實踐,加強民族地區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構建“勞動+技術+民族文化+教育”有機融合的創新模式。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勞動 技術教育 民族 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