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一個“護士家族”的前赴后繼
新華社福州2月19日電(記者 吳劍鋒)聽到姐姐核酸轉陰的消息,張民元懸在心頭的石頭總算落了地。
三周前,姐姐的一個電話讓一家人蒙上陰影:作為湖北黃岡一名鄉鎮衛生院的護士,她發現自己開始感冒發燒、渾身不適,疑似被病毒感染。幾天后,核酸檢測結果出來了,陽性。
當時,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迅速蔓延至各地,全國的醫療隊火速馳援湖北。
張民元是其中一員。出征前,他是福建漳州龍海第一醫院的一名護師,從臘月廿八到大年初二,一連幾天在重癥病房工作的他,對病毒的了解并不比常人多多少,“只是從新聞上看到,有醫生在有創手術過后就被感染,第一印象是病毒的傳染性很強。”張民元說,而姐姐的確診印證了他的想法。
明知病毒傳染性不可小覷,張民元還是很快做了決定。“家鄉發生了這么大的事,不回去肯定不行。”
在他看來,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救死扶傷是天職,而作為一名湖北人,以這樣的方式回饋故土,是一種責任。
如今,每天工作面對老鄉,張民元“老鄉”的身份很快發揮了作用。患者中老年人居多,他們的方言常讓遠道而來的福建醫療隊犯難,而這些在張民元看來不僅不是問題,還顯得格外親切,偶爾他還能和老人嘮嘮家常,安撫他們的情緒。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70多歲的患者。起初看到“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時,老人表現得十分惶恐;經過連日的細心照料,老人竟能幫著醫生照顧其他病人了。“其實,這些病人剛來時還是挺害怕的,情緒很不穩定,極需我們的心理疏導。”張民元說,這段時間陸續有病人出院,很多人還會對他們說“舍不得你們”。
一周七天,每天四小時在紅區(污染區),算上路上交通和穿脫防護服,七個多小時的戰斗常常讓人疲憊,而來自1000公里外妻女的問候則成了緩解壓力的良藥。每天晚上,只要有空,張民元就會和家人視頻通話。屏幕那頭妻子總會不厭其煩地問他,有沒有感覺不舒服——妻子郭燕是這個家族的第三名護士,她既能理解丈夫的決定,也深知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病人,稍有不慎“施救者”就會成為“受害者”。
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護士家族”。張民元說,除了剛剛痊愈出院的姐姐以及在家的妻子,姐姐的女兒是家中第四名護士,盡管自己的媽媽感染,她仍連續一個多月奮戰在老家縣醫院的發熱門診。疫情當前,大多數家庭選擇“宅”在家,而“護士家族”卻迎來最忙碌的時間——這也牽動著家里老人的神經,張民元是家里的小兒子,父親三天兩頭打電話過來,怕他“吃不消”,一定要“堅持住”。
“說到護理這個職業,很多男生好像不是很能接受,其實只有從事它才能體會到,病人對我們的需要。”張民元說,除了一些遺憾以外,這份工作頗有成就感。
遺憾主要來自對家庭的虧欠。每到過年,他所在的重癥病房是最忙碌的科室。距離金銀潭醫院百來公里的老家,張民元已經兩三年沒能回去。而1000公里外的漳州,小女兒剛出生三個月,大女兒也才四歲,每天晚上,大女兒最常問的一句是“爸爸什么時候回來?”
張民元的回答也總是“等人手不那么緊張的時候”——雖然聽起來不知是何時,但這幾天,病區每天都有病人出院,他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張民 民元 護士家族 ,張 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