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汪伯華:1公里彎腰1000次,成就南昆鐵路的“神奇工長”

2020年01月23日 10:39 | 來源:央視網
分享到: 

央視網消息(記者 闞純裕):南昆鐵路,中華第一扶貧線,西南地區的出海大通道,也是這一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線、工業運輸的生命線和百姓脫貧增收的致富線。有一個人,已在這條線路上默默守護半生。聽音辨傷、看軌診病,他把自己當成給線路治病的醫生,時刻以醫生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對待線路養護工作。他,就是2019“最美鐵路人”汪伯華。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參與南昆鐵路的修建,到1998年成為這條線路的養護工,再到如今擔任線路工長,汪伯華與南昆鐵路結緣已有26年。

標準之上的標準

在南昆線,汪伯華對工作高標準、嚴要求是出了名的。自我加碼,精益求精,一直是汪伯華對線路養護工作的不懈追求。

規章制度要求線路軌距標準是+4毫米、-2毫米,軌距變化度率是2‰,汪伯華卻自覺把標準提高到+1毫米、-1毫米和1‰,在實際操作中更是按照“0”的標準來作業;線路維修技術規程要求“三米一量”,汪伯華又改成“一米一量”——這些皆源于一顆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

對線路進行“一米一量”,意味著每整治1公里線路,汪伯華至少要彎腰1000次。他還給自己增加了“二十米一測”,每走20米就俯身跪地目測線路變化。長年累月的彎腰測量,汪伯華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膝蓋上盡是老繭。

“對工務人來說,線路病害就像進入眼睛里的沙子,不除掉就不舒服。”帶著這樣的職業“潔癖”,汪伯華在工作中堅持對一切線路問題“零容忍”。不是不覺得累,汪伯華說:“我們就要像醫生一樣,鋼軌有病了或者是有傷了,就要去關注它,精心地把它治好、養護好。”

2009年1月的一個晚上,貴州興義氣溫驟降到0攝氏度,時任興義線路工區工長的汪伯華忙碌到將近凌晨,躺下來被子還沒有焐熱,就聽到列車通過接頭時發出的異常聲響。

他感覺有些不對,立即拿起照明燈跑到現場,經過仔細排查后發現,調車線的鋼軌有一個接頭夾板已經裂斷,情況十分危急。他立即采取防護措施,換上新配件,消除了安全隱患。

“只要嚴格執行作業標準,堅持苦干實干,就沒有養不好的線路。”

2015年11月,汪伯華遇到了新的挑戰。為保障南昆高鐵南寧至百色段順利開通運營,百色工務段選出27名經驗豐富的職工組成高鐵精調小組,對南昆高鐵線路進行精調工作,汪伯華被任命為組長。

沒想到,剛到高鐵線的第一天,汪伯華就感到了不適應:“普鐵線路都是白天作業,作業時看得又遠又清晰。高鐵作業幾乎都在晚上,四周漆黑。”除了工作環境上的變化,軌距標準、變化率,甚至連手上拿的道尺都與普鐵的大不相同。作為組長,汪伯華很是著急,但他并沒有自亂陣腳。

汪伯華先是從技術科找來高鐵相關書籍供大家學習。同時,他虛心向理論知識較強、接受過專業教育的年輕職工請教,并邀請他們每天在工作前給大家講解作業重點。不到一周時間,精調組的工作就步入了正軌。

精調工作進行了20多天,在即將結束時,大家遇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在田林區間某隧道口處,洞內與洞外軌道銜接有問題,每次檢測車通過該路段時都產生晃動。這個問題,輕則影響旅客的乘車舒適度,重則直接影響運行安全。精調組反復測量線路限度,換擋板、換扣件、換螺栓,可問題始終沒能徹底解決。

由于高鐵線路在白天是全封閉的,作業時不能像普鐵一樣,進入現場觀察列車通過、軌道承重的情況。汪伯華先用相機把問題路段統一拍照,再進行作業,第二天作業前再次拍照,通過照片對比找出變化,發現問題。白天線路封閉時,汪伯華還會站在隔離欄外,借助望遠鏡,觀察檢測車通過問題路段時的軌道承載過程。

幾天后,汪伯華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隧道口外扣在軌道上的墊板總是松動,墊板與鋼軌產生摩擦,外側磨出了一些細小的印痕。找到問題后,汪伯華觀察扣件與鋼軌的角度,將墊板手工打磨出相應的弧度,最后重新安裝到線路上,問題迎刃而解。

神奇工長

作為工長,既要提高標準,更要溫暖人心。

養路工常年野外作業,條件艱苦,為讓大家回到工區有“家”的溫暖,汪伯華利用業余時間清理工區雜草,運土種菜。他走過的工區,都會從原本的雜草叢生,變得綠樹掩映、飯香四溢。“家在上百公里之外,沒辦法回去,我們值班必須要留守在這里,堅守崗位,就要讓我們的職工感受到這里就是自己的家。”汪伯華說。

擔任工長10余年,先后帶領6個后進工區轉變成先進工區,汪伯華因此獲得“神奇工長”的美譽。在他看來,沒有帶不好的職工,只有不會帶職工的工長。

田丁線路工區有一位老職工身體不好,長年生病在家,汪伯華每次回百色,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他;巖龍線路工區有一個勞務工的愛人患了重病,需要一大筆住院費,汪伯華便組織工區職工捐款,并帶領職工到醫院看望……“人心換人心,真情換真情,沒有你我之分。”汪伯華真正把職工當成了朋友甚至親人。

坡圩線路工區工長劉楠是汪伯華一手帶出的徒弟。說到師父,他概括為“三多工長”:干的活多、懂的業務知識多、留守工區的時間多。

汪伯華的家離工區只有約半小時車程,但他常常一個多月才回一次家。“那兩根鋼軌就是他的‘情人’,他愛它們,跟它們在一起的時間比跟我還多!”汪伯華的妻子王靜這樣打趣。

汪伯華說:“這個事說起來也算不得高大上,我愿意留守工區,就算回到家里,心里面都好像是缺點什么。”

21年,汪伯華先后培養出20余名工長和多名技術骨干,帶領團隊整治線路超過3000公里,發現危及行車安全“疑難病”100余處。“既然選擇了這一行,我就要踏踏實實地把它做好。”

南昆鐵路貫通西南,打通了西南人民奔小康的脫貧路。

“以前沿線的老百姓住的房子全是草棚搭建的,公路也不通,我們南昆線開通后,每天十多分鐘就有一趟列車,一年下來,煤炭、糧食還有物資要拉幾千萬噸,就這樣老百姓慢慢富裕起來了,后來大家都蓋起了小洋樓。”作為一名鐵路人,能見證百姓好日子從無到有的過程,汪伯華感到無比自豪。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汪伯華 線路

更多

更多